• 71阅读
  • 0回复

卡拉奇哨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2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走进西部征文

  卡拉奇哨所
  峭岩
  一闭上眼睛,大脑的荧屏上便突现这样奇巍的图景:白雪皑皑的慕士塔格峰下,坐落着一座红砖打造的营房。四面光秃秃的山丘,没有一点绿色,唯一提神的是“卡拉奇哨所”五个大字,高举在山下独有的建筑上,刺目的阳光下,一闪一闪,标示着这里有军人在驻守。
  这就是西部帕米尔高原上的卡拉奇哨所,比它还靠西的是红旗拉甫哨所,再往西一步就是巴基斯坦国界了。三年前的盛夏,我曾造访过这两个哨所,那里的艰苦寂寞,空旷与苍茫,深深烙印进我的记忆里。今天,随着党中央开发大西北的号角,我又想起了西部,想起了卡拉奇哨所,想起了在卡拉奇哨所发生的惊险的一幕。或许,三年来,那里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改善,生活设施有了增加,我的担心已属多余,但生活在条件优越的内地的我,还是常常牵挂着卡拉奇,牵挂着“毛娃”和他当兵的父亲……
  我们的汽车刚刚驶进卡拉奇哨所,倒下的茶水还没喝上一口,突然从窗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慌乱中伴随着一声声惊叫:“我的毛娃不行了,我的毛娃断气了!”只见一位身穿着内衣的青年人怀抱着孩子,拼命地奔跑着;他身后跟着披头散发光着脚板的女人。那女人的尖叫声,使整个营房都被震惊了。有经验的连长立即破门而出,他说:“是孩子缺氧,快,快抢救!”我们也急火火地跑了过去。
  在哨所的卫生室里,一场抢救“毛娃”的战斗开始了。卫生员熟练地将氧气瓶打开,将输氧管插进“毛娃”的鼻孔里,只一分钟“毛娃”铁青的脸色变白了,又转而红润了。只有一岁的“毛娃”怎么也不理解方才发生的一切,可在场的人们都明白,这里海拔很高,缺氧就构成了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最大威胁。初来帕米尔的人,要过的第一关就是缺氧关,有的休克,个别的窒息而死,天长日久,方可逐渐适应这里的环境。
  “毛娃”是随妈妈从西安来帕米尔看望当志愿兵的爸爸来的,刚来两天,环境气候很不适应,小家伙玩得兴奋了些,突然休克,这可急死了他的妈妈、爸爸。当“毛娃”吸着氧,甜甜地望着妈妈的时候,他的妈妈一把将“毛娃”搂进怀里,放声哭起来:“我的毛娃,让你受罪了,明天咱们就下山,离开这鬼地方,连草都不长一棵的地方,还当什么兵哟!”
  女人多年的委屈像放闸的河水一样,哗哗地奔涌而出,旁边的丈夫——当志愿兵的机电班长(战士们称他老机电)却满脸笑容地说:“别,别哭了,娃娃不是好了吗?”“老机电”心里有数,当兵八年立功受奖多次,都是爱人支持的结果,女人爱哭,诉诉委屈是应该的。
  这场有惊无险的一幕总算过去了,我们的心顿时落下来,思想却翻腾起来。我想,我们这些生活在内地的人,生活在甜甜的空气中的人,应该为缺少绿色、缺少氧气的帕米尔做些什么呢?我立即想起车上的一个小型氧气瓶,那是喀什军区的领导特为我准备的,预防缺氧的时候应急之用。在红旗拉甫哨所我试用过一次,那氧气凉凉的,甜甜的,吸进肺里舒服的滋味难以言说。何不把它留给“毛娃”呢?
  时间一天天的过去,“毛娃”逐渐适应了卡拉奇的环境,他们母子在哨所共住了二十八天,那小氧气瓶只用过两次。“老机电”在给我的信里说,欢迎再来卡拉奇,那小氧气瓶还留在卡拉奇呢,等我再来时再用。不过,现在条件好多了,军区专门为西部边防连配发了不少氧气瓶,官兵们在卡拉奇周围栽了几百棵胡杨树,种下了无数丛骆驼草,挖了千米长的引水沟,慕士塔格峰的雪水涓涓不断地流过营房。卡拉奇的自然环境鲜亮多了,呼吸顺畅自如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