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一“进”一“出”富延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3
第4版(新闻追踪·地方新闻)
专栏:

  一“进”一“出”富延庆
本报记者 王 欣 孟 扬
  编者按:北京郊区延庆县,过去一直被人们视为寒冷贫困的“塞外”。今天,延庆已经形成以八达岭长城为轴心的全国闻名的旅游胜地,以反季节绿色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延庆的发展,靠的是从实际出发,更新观念,实事求是地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辩证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化短为长,把劣势变成了优势。延庆的实践证明,只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辩证的观点处理问题,就可以扬长避短,走出符合当地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
  8月酷暑,我们驱车前往京郊延庆县采访。延庆这几年变化大,发展快,他们因地制宜,化短为长,发展生态旅游,建设出口蔬菜基地。这一“进”一“出”,为延庆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延庆县拥有11个自然保护区,包括八达岭长城在内的30多个旅游景点,个个景点游人如织,全县大大小小的宾馆饭店常年客满。去年到延庆旅游的人数达673万人次,全县人均接待25人。旅游收入以每年10%—20%的速度增长,今年7月底止,旅游收入已达3.5亿多元。纵贯延庆4个城镇的“蔬菜长廊”第二茬优质蔬菜长势喜人。去年,8000万公斤蔬菜飘洋过海,出口创汇1800万美元。
  谈到延庆的发展变化,县委书记张志宽感慨良多。2000多平方公里的延庆县,72%为山区,最高海拔650多米,600多平方公里的妫川盆地被1500多平方公里的大山屏蔽。过去,延庆因山地多,海拔高,温度低,节气比北京其他区县要晚半个月左右。多年来的盲目砍伐和开垦,更使延庆的许多山岭变成了荒山,加之工业发展缓慢,一提起延庆,人们联想起的不是贫困,就是寒冷,几乎看不到任何优势。距北京仅74公里的延庆,一直被人视为寒冷贫困的“塞外”。
  怎么办?延庆干部群众经过深刻反思,认为只有重新审视自己,结合延庆的发展现状,改变一成不变的思维方式,辩证看优劣,化短为长,变劣为优。
  气温低,温差大,节气滞后,恰恰可以生产淡季蔬菜,打市场的时间差;山区多,海拔高,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自然景观多,可以发展旅游业;无工业污染的生态环境更适合发展旅游和生产优质农副产品。更新观念,促使历史和自然带来的劣势变成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
  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延庆县逐步形成了“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路,制定了建设优美的旅游度假基地和优质农副产品基地的发展目标,一“进”一“出”战略由此拉开了延庆思想解放和经济腾飞的序幕。如今,旅游和蔬菜出口这两项收入占全县总收入的80%。近年来,延庆经济增长率始终保持在13%—15%,财政收入从1996年的1亿多元增加到1999年的3.6亿元;可支配财力去年为5.8亿元,今年预计达6.5亿元;199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000元,今年可达到1万元。
  延庆人将生态建设视为根本。延庆县委书记张志宽说,生态建设是延庆发展的背景,离开了生态建设,延庆就失去了发展的依托。为营造一流的城市环境和城市生态控制体系,他们坚持走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同步进行的道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实施山区人口搬迁,进行山林水田路改造,拓展县级自然保护区。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了55.7%,城市绿化率达53%,人均拥有绿地面积56平方米。几年来,他们相继关停14家污染性企业,拒绝批准30多家有污染的企业;建设现代化垃圾处理厂,日处理垃圾1.5万吨;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大型污水处理厂,可使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如今,延庆已成为空气纯净、水质洁净、土壤干净的“三净”地区,空气质量达到了一级标准。
  压题照片:妫河漂流。
  小丰营村的绿菜花生产基地。
  前庙村的果农在为葡萄剪枝。 本报记者 孟扬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