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献身国防教育事业的典范——记总参炮兵学院南京分院教授刘怡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4
第1版(要闻)
专栏:

  献身国防教育事业的典范
  ——记总参炮兵学院南京分院教授刘怡昕
  新华社记者 马晓春 徐壮志 本报记者 胡 健
  作为教授,他心系国防教育事业,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三尺讲台上,为人民军队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才;
  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瞄准世界军事发展前沿,开创了弹种研究新领域,构建了炮兵射击理论新体系,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提供了跃升平台;
  他以“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三位一体的育人新思路,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堪称教书育人的典范……
  他就是总参炮兵学院南京分院教授刘怡昕。今年5月,在全军院校政治工作会议上,他作为唯一的个人代表作了专题发言,引起强烈反响。
  人才是立国之本。报效祖国的最好方式,莫过于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刘怡昕是迎着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深切呼唤走上军校讲台的。那年,他44岁。
  18岁就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刘怡昕,毕业后曾在原国防科委某研究所从事炮兵武器装备研究设计,并成为学科带头人。他在深入部队调研时发现,国家花钱研制出的一些新装备,因没人会使用而躺在仓库里“睡大觉”。他强烈地感到,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人才,没有高素质人才,武器装备再先进也没有用。他由此萌生了到军校当一名教员的念头。
  80年代中期,军队院校开办高等教育,急需高层次人才。面对机遇,刘怡昕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情。他谢绝了领导和同事的挽留,和从事科研工作的爱人一起来到南京炮兵学院。从此,他把三尺讲台当作施展才能的人生舞台,精心施教,倾心育人。
  刚当教员不久,刘怡昕在批改作业时发现,教室后排学员的错误率往往要比前排学员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全队100多名学员在一起上课,后排学员的听课效果不好。刘怡昕在征得学院同意后,决定把一个学员队分成四个区队,变一堂课为四堂课。这种“开小灶”的方法,受到了学员的欢迎,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但对刘怡昕来说,授课量却是原来的4倍。
  刘怡昕有个习惯:总是当着学员的面批改作业。他认为,这样既可以当场解决学员没有弄懂的问题,又可以检查自己的授课效果。
  一次批改作业时,刘怡昕发现学员张强还在站岗。他想到自己晚上要去北京出差,一耽搁就是好几天,于是便带着作业本来到哨位上。当时正值严冬,天上还飘着雪花,刘怡昕站在雪地里为张强批改作业。为此,他连晚饭也没顾上吃,就去了火车站。
  有人劝他不必这么较真,刘怡昕回答说,“三尺讲台,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未来战场。我们当教员的,要对未来战争的胜利负责,要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为跟踪炮兵发展趋势,刘怡昕先后对子母弹、布雷弹等新弹种进行了系统研究,首次提出了重叠系数和相当榴弹法等新概念,建立了评估射击效率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射击指挥程式,为新型弹种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激光末制导炮弹武器系统是炮兵的一种新装备,能有效解决炮兵远程精确打击的难题。刘怡昕用多年时间,主持研制了激光末制导炮弹射击指挥训练模拟系统,完成了激光末制导炮弹武器系统作战使用研究。这两项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分别于去年和今年获得了军队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刘怡昕结合教学搞科研,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近年来,刘怡昕先后有21项成果获国家、军队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11部。
  教员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要倾尽心血把每位学员都锻造成一块好钢
  刘怡昕认为,军队院校培养什么样的学员,关系到枪杆子掌握在什么人手里的重大问题。作为教员,要把学员培养成打得赢、不变质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把教会他们如何立身做人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刘怡昕随身带有一个小本本,上面贴着学员的照片,记载着他们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考试成绩等等。通过这个小本本,他随时掌握学员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来自陕西的学员胡伟东,第一学期考试有3门课不及格。翻开小本本,刘怡昕惊奇地发现,小胡高考总分在全队是第一名,成绩超过所在省重点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他感到这事儿蹊跷,便找小胡谈心,了解到小胡入学后觉得军校生活既艰苦又枯燥,产生了退学的念头,但又怕主动退学回去不能参加下一年的高考,便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因为学院规定:一学期有3门主课经补考后仍不及格,就要作退学处理。
  情况弄清后,刘怡昕和他倾心交谈,向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告诉他军队院校是造就人才的大熔炉,青年人要敢于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自己,只要有了远大的理想和真才实学,在部队同样可以大有作为。经过耐心开导,小胡终于打消了退学念头,立志献身国防,补考时3门课都取得了好成绩,而且一直好学上进,毕业分到部队后,第二年就荣立了三等功。
  刘怡昕有个雅号———“编外政委”。许多学员队都邀请他为政治导师,刘怡昕也经常深入到学员队和学员同吃同住,沟通交流,成为青年学员的良师益友。
  学员陈建洪,是1991年入学的本科生,入学第二年不幸患上重病。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这位不满20岁的小伙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同学们给他补课,他根本听不进去,流着泪说,“我都这样了,还读什么书呀!”
  刘怡昕知道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对大家说:“小陈是我们的战友,我们有责任帮助他振作起来。”在小陈住院的那段日子里,刘怡昕只要有空,就骑自行车到几公里外的医院看望他,给他送去洗好的衣服和可口的饭菜,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当小陈翻开书时,发现刘怡昕在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闪光。只有燃烧的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哪怕只有一丝希望,也不要轻言放弃。”看着看着,小陈的眼睛湿润了……陈建洪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不仅战胜了病魔,还在病床上学完了当年的全部课程,期末考试各科成绩名列前茅,其中《高等数学》考了满分。
  对学员高度负责,就是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为师一时,就要育人一生
  刘怡昕教过的学员,每年都有一批进藏赴疆,战斗在祖国最艰苦的地区。这些学员的工作、生活情况怎样,成长进步如何?这成了刘怡昕魂牵梦萦、挥之不去的一个问号。
  1991年7月,年逾半百的刘怡昕放弃了上级让他到北戴河疗养的安排,专程赴藏考察毕业学员和驻藏炮兵部队的有关情况。
  一到拉萨,刘怡昕原本就很虚弱的身体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胸闷、气喘、头痛,浑身像散了架似的。西藏军区领导见状,决定请一部分学员来拉萨座谈,但刘怡昕坚决不同意,“我是来看学员的,怎么能让学员来我这里呢?”说罢,背上氧气包、揣上救心丸便下了部队。在西藏调研期间,刘怡昕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胸闷气喘就吸口氧或含上几粒救心丸。他还翻越了海拔5000多米的米拉山,专门来到某部看望他教过的吕雄文。小吕怎么也没有想到,患有心脏病的刘怡昕会走上“生命禁区”。师生紧紧拥抱时,吕雄文黑红的脸膛上热泪长流……
  在西藏的20多天时间里,刘怡昕跑遍了驻藏所有炮兵部队,看望了300多名毕业学员,还帮助部队解决了许多训练中遇到的难题,带回了10多公斤重的调查资料和数百张图片。他利用这些资料,充实丰富教学内容,对学员进行献身国防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员的自身形象是一本无言的教科书
  刘怡昕常常想着国防教育事业的未来,想着军队的未来和国家的未来。他说:“我年龄虽然已经大了,但我愿做一块煤,燃烧自己,发出光和热,燃成灰烬,还要用做铺路石。”
  一次,青年教员钟宜兴请刘怡昕帮助修改一篇论文,这篇上万字的论文,刘怡昕前后修改了8遍。里面的一些重要数据,还是刘怡昕的最新研究成果。小钟十分感动,坚持要署上刘怡昕的名字,刘怡昕坚决划掉了自己的名字。去年,刘怡昕主持完成的4项科研成果,均获得军队级科技进步奖,最后署名时,刘怡昕总是把别人的名字署在前面。他这种“躬下身子做桥梁、站直身子当人梯”的精神,深受人们敬重和赞誉。
  刘怡昕和爱人王桂玉同是教授、博士生导师,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收入也不算少。但走进刘怡昕的家,除了成柜成箱的书籍和一大摞奖状、证书外,几乎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生活十分简朴的刘怡昕为了鼓励年轻教员脱颖而出,激励学员好学上进,用自己的奖金和部分工资设立了“中青年教员奖励基金”和“学员奖学金”,十几年已奖励300多人。今年,他又用自己的全部奖金和稿酬共6万元,在学院设立了“创新人才奖”。
  刘怡昕就像一面旗帜,引导着人们不断进取。他所在的射击教研室近几年有20多人次荣立二、三等功。1999年12月,被总参谋部授予“科教创新模范教研室”荣誉称号。
  多年来,刘怡昕养成了“超负荷、快节奏、高效率”的工作作风,也患上了心脏病、关节炎、气管炎等多种疾病。有时,关节炎发作起来,关节处肿得像个馒头,走路十分困难,上楼时要拉着扶梯,侧着身子才能走上去。即便是这样,他也从未影响过教学。
  一发已经出膛的炮弹,是无法停止运行的。
  在一次心脏病猝然发作后,刘怡昕靠在病床上悄悄写下了这样的话:“也许有一天早晨,我将不再起来,那就请我的学生去靶场时把我的骨灰带上,抛洒在那儿,让我随时能看到后来者矫健的身影,倾听那隆隆的炮声……”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为国防教育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的普通教员:刘怡昕被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先后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军优秀共产党员、全军院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员,4次荣立二等功、4次荣立三等功。1996年,他被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全军初级指挥院校第一位将军教员。
  刘怡昕在炮场给学员讲解火炮知识。傅家才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