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林草上山 粮牧下川 延安 赚了“票子”保了“被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4
第2版(经济)
专栏:农业结构调整撷英

  林草上山 粮牧下川
  延安 赚了“票子”保了“被子”
  本报讯 记者彭俊报道:出延安市区往东,越野车经过一个半小时山路的颠簸,翻上了一个制高点。放眼望去,一道道梯田犹在,只是由粮食换成了林草。粮食在哪呢?被农民请到山底肥沃的川地上了。
  这里是位于宝塔区川口乡的党庄流域。照以往的做法,人们把粮食种得漫山遍野都是。结果呢,土地肥力越来越差,粮食产量越来越低,农民只好再去开荒。最后,不仅生态被破坏了,整个农业生产也陷入了恶性循环。
  党庄是延安的一个缩影。到80年代末,延安市水土流失面积逐年扩大,已占到全市总面积的88%。生态的“被子”保不住,农民的“票子”也难赚。1991年,延安农民人均年收入380元,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市13个县区,有8个属于国定贫困县。
  延安多山,山地占了全市总面积的八成以上。毫无疑问,解决“被子”和“票子”的矛盾,必须在山上做文章。1992年,国务院批准延安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主要进行以山地综合开发为主要内容的扶贫综合开发改革试验。
  前不久,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与陕西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延安共同召开“西部地区山地综合开发与制度建设研讨论证会”。与会专家们对延安市依托山地综合开发,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的做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林草上山,粮牧下川,是专家们对延安经验的简要概括。其核心,则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吴旗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吴旗农业人口大约10万,却曾拥有200万亩耕地,人均20亩,够惊人的吧?更让人惊奇的是,1998—1999短短两年间,吴旗的耕地居然退了整整150万亩,占全延安退耕总面积的一半。
  吴旗的奇迹有两个前提:人均留够2亩基本农田,保障口粮供应;给退下来的耕地一条好的出路———大种牧草。把粮食集中在肥力最好的川地上,老百姓精耕细作,吴旗的粮食单产由此翻了一番。吴旗山上从前到处是山羊,18亩草场仅够养活一头羊。种草之后,人们引进了适合舍饲的新品种———小尾寒羊。变放养为舍饲,改普通山羊为小尾寒羊,不仅保住了青山,还换来了效益。如今吴旗农民养一头羊,收入据说能比以前翻上10倍。
  吴旗的做法,仅是延安调整结构、改善生态的一个侧面。延安市规定,人均留下2.5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剩下的山地全部退耕,只要有市场前景,只要有经济效益,只要不破坏生态,种草种树随农民自己。几年下来,全市一共退耕还草(林)300多万亩,不仅保住了生态,还形成了吴旗牧草、洛川苹果、子长洋芋等诸多产业。短短8年,延安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2.9%,农民人均年收入由380元增至1381元,50万贫困人口全部越过温饱线,生态建设和农民收入出现了双赢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