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阅读
  • 0回复

啤酒业,开始大重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4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彩电市场价格大战烽火正浓,汽车市场风起青苹之末,而啤酒企业也不甘寂寞。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青岛啤酒,近来在业界频频出手,南北征战,与燕京啤酒暗暗争夺啤酒企业的头把交椅。而啤酒另一大品牌“珠江”,则在华南静观北方龙虎斗。
  据了解,目前全国啤酒企业约500家,年产50万吨的大型啤酒公司有3家,过30万—40万吨的中型公司约4—5家,过10万—20万吨的小型公司约8—10家。今年全国啤酒行业预计年产13万吨的厂家仅10家。而在日本,年消费啤酒800万吨,啤酒公司仅有4家;美国年消费啤酒2000万吨,啤酒公司仅有三四家。国外啤酒业是经过长期竞争、重组、并购,才达到目前状况的。那么,青啤的举动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啤酒业也进入了大并购、大重组阶段呢?如何在适当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同时,保持市场竞争态势?这里刊发的报道是三大啤酒企业的看法。
  ——编者
啤酒业,开始大重组?
  青岛啤酒集团总经理彭作义:青啤集团的主导产品是啤酒,近几年内原则上不涉足其他行业。我国啤酒市场按消费层次分为高档市场和中低档市场。高档市场上集中了国优名品和国外品牌,中低档市场以地产地销为基本特征——
  青啤:不仅要大还要做强
  本报记者 宋学春
  青岛啤酒集团8月9日在上海收购了嘉士伯生产厂,又在8月18日挥师北上,收购了北京五星和三环啤酒厂。这种扩张的态势,在业界的影响非同小可。彭总如数家珍般对记者说,青啤集团从1994年至目前已在国内11个省、市并购了30家企业,其中25家是国有企业,5家是外商投资企业。这些并购共投资10亿多元,盘活国有资产30多亿元。这样,青啤的总资产已由1996年的31亿元猛增到现在的63亿元。
  为什么青啤能够成功地并购了这么多企业?彭总介绍说,主要是青啤集团在实践中形成了完整的“扩张思路”:青啤集团的主导产品是啤酒,近几年内原则上不涉足其他行业。扩张的原则是:市场布局合理,市场拓展能力和市场潜力大,有一定的人才资源,长短期利益兼顾。实行多途径扩张,即破产收购、政策兼并、控股联合。扩张是以资产为纽带,以财务为中心,收支两条线。采取扩张保护措施,设立独立法人,使用当地品牌,派驻财务总监。事实证明,青啤并购这么多企业,并没有“消化不良”。在收购北京五星和三环啤酒厂之前已收购、兼并的28家企业几乎都是亏损企业或微利企业,现在大都已扭亏为盈或盈大利了。
  在谈到国内市场份额时,彭总说,目前青啤集团生产规模已超300万吨,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为7%。目前,北京市场的啤酒年消费量约80多万吨,青啤集团对新收购的北京五星和三环稍加改造,年产40万吨啤酒没问题。
  彭作义认为,我国啤酒市场按消费层次分为高档市场和中低档市场。高档市场上集中了国优名品和国外品牌,以品牌、质量和服务竞争。中低档市场以普通市民为消费群体,以地产地销为基本特征。各层次的消费量呈金字塔分布,高档市场占总量的10%,中低档市场占90%。尽管洋啤酒有所退缩,但有几家则已立足于中国市场,开始“土洋结合”,向适应中国消费者的价格方面发展,不可忽视。青啤在实行低成本扩张的同时,还在努力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青岛啤酒集团将利用10年的时间,使境外销售量达到15万吨以上,形成国外生产能力11万吨。
  “青啤面临着竞争,但青啤只能迎接竞争,企业是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青啤不光要做大,还要做强,要向国际啤酒公司第二位攀登。”彭作义满怀信心地说。
  下图:欢乐的青岛啤酒节。
  魏善章 王 群摄(附图片)
  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广学:企业的市场开发、产权流动都是很正常的。北京市场在业内人眼中始终是一块肥肉,燕啤既然把这里选做自己的创业点,就能充满自信地说——
  燕啤:不惧竞争
  张誌
  对于青啤向北京市场的挺进,“当事人”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却平静如常,在他们看来,唯一为这个动作忙得团团转的只有媒体。“无论燕啤还是青啤,并购只是一个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开发、产权流动都是很正常的,火药味都是‘炒’出来的……”燕啤副总经理丁广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
  据丁广学讲,同行们看好北京市场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因为北京市场一向保持着其他任何地区都无法比拟的优势。燕啤既然把这块必争之地选做自己的创业点,就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管理、技术、设备、资金及员工素质上都作好了应对竞争的准备。燕啤人可以充满自信地说——我们不惧竞争。
  对于眼下外地企业通过并购北京地面儿的啤酒厂来占领京城市场的情形,丁广学表示,市场的竞争是综合的,任何企业不可能只靠一个方面就占有市场优势。燕啤目前在北京市场的占有率高达85%,是因为燕啤有着综合的市场竞争优势:一是自有品牌的产量明显占优,燕啤自有品牌年产量为87万吨,而青啤只有41万吨;二是负债率低,燕啤目前的资产负债率不到10%,而青啤负债率几近50%;三是管理成熟,燕啤现有的领导班子已经20年没有大动过,大家合作十分默契,而被青啤收购的五星啤酒和北京啤酒的“头儿”已经换了三茬儿了;四是融资能力强,自从1997年7月16日上市挂牌到现在已经两次配股、一次发行,共筹集资金23.6亿元;五是装备先进,就世界范围讲,燕啤的生产设备也是一流的,燕京每年投入两三个亿用于科技工艺的改良、更新装备。
  丁副总经理骄傲地回忆,燕京啤酒刚刚开始创牌子时,在品牌和市场上都没有任何优势。1993年从国外杀来了60多个洋品牌,那时无论资金、技术,还是设备、管理,燕京都跟人家差一大截儿,可最后北京城就只剩燕啤一家本土啤酒跟洋啤酒扛着,直扛到如今洋品牌纷纷败退——最艰苦的创业时期都过来了,现在燕啤有雄厚的资金、一流的设备、成熟的管理、先进的技术,怎会反倒怕起竞争来了?
  “没有竞争就没有燕啤,燕啤是在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丁广学打比方说,搞企业就像跑马拉松,它不取决于你跑百米的速度,要看在全程中你体现的管理能力、资金运营筹集的能力、科技开发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方方面面的综合能力,所以他们看重的并不是一时一地的输赢,更重要的是如何占领明天的市场。
  为开拓市场,燕啤这两年将赣州、湘乡、衡阳、吉安几家啤酒厂揽于麾下。对于跨地并购,燕啤的原则是“应为企业产生效益,应充分利用被并购单位的资产,决不能只为并购而并购”。为此,燕啤给合作单位开出了五个并购条件:1.优质水源;2.良好的市场前景;3.企业本身要有发展基础;4.原来的班子要团结有战斗力;5.当地政府要开明,大力支持。五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免谈!
  采访中,丁广学告诉记者这样一句话:“今天的市场划分绝不是今天竞争的结果,但是明天的市场沉浮却要取决于今天竞争的铺垫。”
  广州市珠江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杨荣明:“燕京、青岛以及珠江三大品牌啤酒加在一起,产量也不过占了全国的10%左右,远没有形成垄断的局面,所以市场空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狭窄。”大有大的困难,小有小的灵活——
  珠啤:
  靠实力打天下
  本报记者 郑德刚
  面对啤酒行业各显神通的角逐,珠江啤酒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杨荣明却有一番镇定自若的理念。作为广州国有企业中的利税大户和广东啤酒市场的“大哥”,珠啤也确有其过人之处:实实在在的71万吨年产量,稳稳当当的5亿多元利税和2.5亿元的利润。而且,经过调整的珠啤,正处在强劲的攀升阶段,其中去年的利税增长幅度比1998年高出80%,而利润的增幅更高达483%!守着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家当,杨荣明处变不惊。
  说起啤酒行业的竞争以及众说纷纭的所谓几强“鼎立”、天下纷争,杨荣明沉稳地告诉记者,就啤酒的人均消费量来说,世界平均是28升,发达国家则是150升,而我们中国却只有18升,应该说,中国的啤酒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就国内的啤酒产量来说,去年全国啤酒总产量为2088万吨,普遍被人看好的燕京、青岛以及珠江三大品牌啤酒加在一起,产量也不过占了全国的10%左右,远没有形成垄断的局面,所以市场空间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狭窄。“再者”,杨荣明坦言道,“就目前的情况看,啤酒的消费具有区域性,中国有五六百家大大小小啤酒企业,每个品牌之所以能生存,背后都有很多消费者支撑着,要众多的消费者改变固有的习惯去适应、喜爱一种新的口味,谈何容易!大有大的困难,小有小的灵活,取胜的关键还是靠管理、质量、信誉和技术含量。”
  其实,深谙市场无情之道、优胜劣汰之理的杨荣明,并非真的处变不惊,只是这种“变”中蕴涵的是居安思危的理性和沉着。近两年来,已有15年历史的珠啤经历了一场“管理革命”的洗礼。杨荣明告诉记者,珠啤是全国第一家引进国外先进成套设备的企业,并较早采用了国际先进的酿造技术,占广东全省总数30%的酿酒师和评酒师都在珠啤。技术创新、改造的费用占了销售总额的15%,目前他们投资上亿元从国外引进的另一条先进的生产线正在安装调试,投入运营后,珠啤的中高档产品将从目前的30%比例,提高到50%,生产能力也达到每小时4.8万瓶。今年以来,珠啤凭借雄厚实力,闯关东、进华北、占江南、入港澳。仅今年6月份,珠啤就在30多种品牌混战的上海滩创下了月销售近400吨的业绩,几乎覆盖了上海所有超市和2000多家酒楼。
  “不管别人怎么说,也不论竞争怎么惨烈,我们的方针不变,就是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要实力,向品牌要市场。”(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