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星空下的漫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5
第6版(国际)
专栏:

  星空下的漫话
  范敬宜
  8月30日傍晚,李鹏委员长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会见基辛格博士,结束时已是满城灯火了。
  8时30分,基辛格的陪同人员——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琼·贝丽丝(中文名字叫白莉娟)打来电话,告诉我她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何立强先生正在楼下大厅,想邀我到街头晚餐,随便聊聊。我欣然答应了。
  白莉娟是老朋友,15年前我率外文出版代表团访问美国,她全程陪同。她还是1972年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美时白宫聘请的美方翻译。可以说她是“乒乓外交”的参与者,是一位热情、干练的“中国通”。何立强则是初识,想不到那么年轻潇洒,一口流利地道的北京话,不亚于中国人熟悉的在华工作的加拿大青年大山。
  我们走出华尔道夫饭店,便在马路对面一个教堂外的露天餐位坐下,开始了名副其实的便餐,点了两份美式“馄饨”和两份蔬菜色拉,何立强则只喝一杯啤酒,偶尔从我的盘子里叉去一点蔬菜。据说他平时的晚餐就是这样简单。
  话题从这次李鹏委员长率团出席千年议长大会说起。他们都说,美国人十分关注最近一段时间中国领导人的“动向”。江泽民主席接受华莱士采访的谈话和他即将出席千年首脑会议,成为美国人最热门的话题。江泽民主席的“六十分钟谈话”每天在电视台滚动播放,引起了美国观众的极大兴趣。何立强说,今晚他之所以只吃这么一点东西,是为了赶上末班火车,回家重看这个电视节目。李鹏委员长在千年议长大会上的发言,以及高密度地会见各国议长和知名人士,引起美国研究中国问题专家们的高度重视,他们非常赞赏李鹏委员长关于加强国际合作的五个观点,特别是关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论述;对他不同寻常的精力和效率也是十分钦佩。加上在这期间“中华文化美国行”在纽约的精彩演出,使美国观众看得如痴如醉,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何立强和白莉娟都认为,美中关系经过十多年的风风雨雨,看来现在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开端。作为一直致力于发展美中关系的美国人,对此感到十分兴奋和欣慰。刚才参加了李鹏和基辛格的会见,更加深了这个印象。
  在无拘无束的聊天中,大家都深感如何加深两国人民的沟通和了解,是政治家们面临的历史使命,也是新闻媒体面临的历史使命。他们说,美国人对中国了解得太少,这是经常误解中国人感情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也不多。“你曾经当过中国的‘新闻官’,不知你是否同意?”
  我说:“沟通和了解应该是双向的。我承认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还不够,但是比过去应该说进步多了。拿今天你们请我吃的这顿晚餐来说,10多年前恐怕会有许多中国人难以理解,甚至觉得太简慢了。可是现在大多数人不但不会再这样看,反而会欣赏美国人待客方式的务实和亲切。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恕我坦率地说,美国的新闻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仍然有很多误导,一个最明显的事实是,中国对美国作了大量真实、正面的报道,而美国有些主要媒体对中国的成就和进步几乎仍然一字不提。作为一个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我对这一点实在难以理解。”
  何立强和白莉娟都说,现在我们正在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问题是要研究寻找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要让掌管美国新闻媒体的人改变对中国的观念,多接触中国,多了解中国。他们中间有不少人至今还没有去过中国。
  我告诉他们,正因为如此,李鹏委员长这次来参加千年议长大会,一再表示欢迎更多的议长、议员以及各界人士到中国参观访问。他经常说,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凡是去中国看过的人,不论是对中国友好的,还是存有疑虑的,看法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变化,而不会对中国的成就无动于衷。
  他们都点头表示赞成,话题也由政治、经济、社会扩展到历史文物的保护。白莉娟向我介绍,我们现在吃饭的这块空地,是经历了一番“抗争”才保留下来的。当年周围要建筑许多几十层的高楼,有人主张把这座古老的教堂拆掉。可是纽约的广大市民强烈反对,坚决要求给后代留一块可以看到天空的空间,最后是市民的要求胜利了。看来,对任何事情的认识都需要一个过程。
  我抬头仰视,只见周围林立的高楼已经把天空挤压得几乎看不见了,而头顶上这块不大的深蓝色夜空中,一些星星在闪烁微笑。
  我把餐巾缓缓放回餐桌,喃喃地说:“好吧,总有一天我们都会越过这些高楼的障碍,站在历史的更高层面,去放眼探索那广阔无际的星空的!”
  2000年9月4日凌晨于冰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