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文明长河书作舟——第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5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文明长河书作舟
  ——第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述评
  本报记者 杨雪梅
  为期5天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降下了帷幕。来自世界各地的出版界人士在共享了一次文化大餐之后,带着书香,带着满足,匆匆地赶赴下一场约会。
  用大开眼界来形容每个人的感受并不过分。这次书展不仅是出版界对即将过去的千年的一次大检阅,也是对未来千年的一次全新的展望。
  版权贸易方兴未艾
  和其他的国际书展一样,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同样也以图书版权贸易为主。也就是说,在2.6万平方米的展台所展示的不同装帧、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精美图书并不是用来出售的,它们只是样书,是供出版商之间进行版权贸易的。
  和西方国家200多年的成熟版权交易历史相比,中国的版权贸易尚显稚嫩。1999年中国引进图书版权6461项,输出版权为418项,两者的比例十分悬殊,仅有的一些输出贸易,大多数又是输往港澳台地区。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就更不用说了,80%以上的版权贸易集中在北京。曾经成功引进了《经济学》等西方经典经济学教材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王霁认为,输出与引进的比例并不能代表什么,因为这是特定阶段的产物,是一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水平决定的。拿来主义并不可怕,出版只是一个载体,其最终功能还是要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人民文学出版社引进的《廊桥遗梦》从1994年6月到1996年5月,一共印了9次,共计70万册。科普著作《数字化生存》与《时间简史》的引进也相当成功。但在品尝到甜头的同时,中国出版界也不乏败走麦城的经历。经过几年的摸索,中国出版界终于明白,不是所有的外国畅销书都得宠,大家争着抢着的也不一定就是大手笔,版权交易行为日趋理智,各自为战、一哄而上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与此同时,中外版权贸易的路子越走越成熟。早在博览会开幕的几个月前,牛津、剑桥大学出版社就已闻风而动,主动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商讨了有关版权事宜,这次博览会就直接进入版权贸易的实质阶段。目前,该出版社已经在运作的版权项目有300多种。
  网络是天天的书展
  21世纪还会是充满书香的世纪吗?纸质的书还会存在吗?人人成为出版者的时代什么时候到来?本次博览会首次开辟了网络展区,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张为定认为,此举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书业的结合。
  国际性图书博览会,不仅继续充当着国际版权贸易重要场所的角色,而且,也是新的出版方式、图书销售的陈列窗口。我们在展览会上看到了辽宁出版集团与美国秦通公司联手推出的一种中文电子图书阅览器。手持游戏机一样大的机身里,竟能容纳相当于纸质图书10万页的内容,而且同传统图书一样插图,有封面有版式,可以夹书签,可以划线折页。
  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陈为江认为,网络对于传统出版业的改造是全方位的,有的出版社已用网络出版替代了传统出版;有的海外出版社则瞄准我国优秀作家,直接进行原作征稿;桌面印刷装订系统正在轻叩家庭的大门,出版者卖一本、印一本,读者坐在家里自订自读喜爱的图书将不再是浪漫的遐想。中国出版界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些新的发展,暗自积攒实力迎头赶上。从一定意义上讲,网上书店是随时随地的书展,是天天都在举办的书展,不用入场券,你就可以亲临世界各地的展会。
  从甲骨文到竹简、从木刻到印刷术,书籍与人类的文明一同前进。网络及电子读物的出现只是文化载体的变化,并不能改变书籍的本质。中国目前的人均图书消费不足5美元,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教育的进一步普及,这个数字一定会大幅度增长。如果每年每人图书消费平均增加1美元,那便意味着12亿美元的巨额数字。很显然,无论是哪种形式的书展都不可能忽视这个巨大的市场存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