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不给大地留疤痕——澳大利亚采矿业环保文化一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5
第7版(国际)
专栏:他山之石

  不给大地留疤痕
  ——澳大利亚采矿业环保文化一瞥
  本报驻澳大利亚记者 李学江
  有位环保学家写过这样的名言:“环境,并非是我们从祖辈那里继承来可以随意处置的遗产,它是我们从子孙那里暂时借用的住所,我们只有代为守护的责任,而没有损毁破坏的权力。”这样的环境意识在澳大利亚社会已蔚然成风,尤其是在采矿业中,一种令人羡慕的环保文化已经确立。
  早就听说在澳洲最偏远的东北尖角上,有一处世界第二大的铝矾土矿,于是在飞机下降时,记者便俯身在舷窗上目不转睛地观察:但见两条碧水在一片浓绿中蜿蜒穿行,其间只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红色裸土映入眼帘。难道开采了近20年的铝矾土矿对环境的破坏竟是如此之小?记者颇有些纳闷。来到场部后从介绍中得知,这个矿的年产量达1150万吨,每年要伐掉500公顷的桉树林。但由于随毁随植,所以对环境并没有明显破坏。记者乘四轮驱动车前往采矿场的途中注意到,路两侧虽全为桉树林所覆盖,但是每一片的高低深浅有所不同,这一片是参天大树,那一片则是一两层楼高的中等林带,再往前却是只有一人多高的一片新绿,最接近矿场的则是一片赤裸的灰土,推倒的桉树像收割后的麦捆似的在上面堆积成排。陪同人员讲解说,树高的这片铝矾土还没开采过,中等林带已经开采和复植了十来年,而那一人多高树苗区则只开采和复植了三五年,灰土地是刚刚清除了树木,有待近期采掘的地方。来到开采现场,记者看到推土机已将一层1.5米厚的褐色表土推往一侧,大铲车正举起巨臂将约2.5米厚的赤红色铝矾土装入可载重150吨的大卡车运走,最后推土机将把表土重新推回原地,到11月份雨季到来前播下开采前已精心采集的树种,第二年这里便会重新长出一片新绿。这样一来,人们每年看到的裸露土地大约只有1000公顷左右,这就是记者从飞机上看到的那片“足球场”了。矿区有环保部门,专门从事清场前植物种子和幼苗的采集、培育和采后复植。为保证原有植被,开采时并非将原有林木全部铲除无遗,而是在中间保留一条植物走廊,以确保原有动植物能继续繁衍。
  澳大利亚将矿区复植作为获得开采权的先决条件,采矿公司不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采后复植计划,便不可能取得开采许可。澳大利亚矿区复植可分成三种类型:其一是在荒无人烟的最偏远地区,只要确保采后环境的安全稳定,大体恢复,不留下污染即可;其二是一种普遍做法,即要求恢复原有植被和自然面貌,数年后土著人可继续他们传统的林间采集活动,上述铝矾土矿即属此类;其三是一种高层次的做法,即创造出一个更加优美的环境。悉尼的奥运公园就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一例。此外,在澳洲大陆的最西南角的一处金矿,开采时曾清除了数百公顷松林和荒地,经过数年的复植后,现已变成一片湿地保护区:湖水清澈,天光云影倒映其中;湖畔林木葱郁,水草丰茂,成了众多水鸟的繁殖与栖息地。经过检测,水质、有机物和生物繁殖率都比以前更高更好。这一环保成就为世界所瞩目,荣获世界环保最佳奖。
  澳大利亚的采矿业之所以能够达到世界最佳环保行为标准,首先是因为立法和审批严格。澳大利亚政府于1992年颁布的《国家的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了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即如出现严重或不可逆转的环境破坏可能性时,即使科学根据不足,也宁肯不开采;同时要求采矿公司开采前必须作出环境调查,提交环境影响、保护措施和复植报告,并必须同当地社区磋商,不可行者,不予批准。
  澳大利亚企业界自己培育起来的环保文化,也是澳大利亚环保成绩突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它使环保观念深入到每个职工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之中,成为一种风气。
  澳采矿业在环保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主因并不在于其拥有多么领先的环保技术,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亚人对生存环境的极度珍爱和对子孙后代的高度责任感。西澳西北一带本是乱石垒垒赤地千里的万年戈壁,但建在这里的液化天然气厂仍异常珍惜和保护着这片环境。陪同记者采访的副总裁蒙提拉指着汽车右前方的荒地说,10多年前初建时,工人曾在这里建起临时住房和球场。但工人完工迁走后,砖瓦水泥钢筋废料也被全部清走,使之恢复了乱石嶙嶙灌木星布的戈壁原貌。记者现在一点儿也看不出曾有人居住的痕迹。那座铝矾土矿也是如此,在采矿完成后,一条弃置不用的滨海公路即被铲除平整,植树种草,与周围环境重新融成一片。“不为子孙遗后患,不给大地留疤痕”,这就是澳大利亚人的理想与追求。(本报堪培拉电)(3)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