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一片秀美草原 一条脱贫之路——乌兰察布盟成功解决退耕还林还草难题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7
第2版(经济)
专栏:

  一片秀美草原 一条脱贫之路
  ——乌兰察布盟成功解决退耕还林还草难题纪实
  新华社记者 尹洪东 储叶来
  加强生态建设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工作重点之一,其中退耕还林还草是重中之重,现已在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全面铺开。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普遍遇到一些带有共性的难题:农民的口粮如何长期稳定供应?怎样让农民退得愿意、退得放心?应当建立一种什么样的退耕机制?怎样让农民在退耕过程中不但脱贫而且增收?怎样确保农民不走破坏生态环境的回头路?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在自觉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6年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退耕难题的办法,在基本没有国家优惠政策扶持的情况下,6年退耕1200万亩,创造了“粮丰草茂畜旺人增收”的局面。
  凉秋八月,记者来到乌兰察布盟,沿途但见,遍野牧草青青,轻风过处,绿浪翻滚,好一派秀美的大草原景象。任谁也难以置信,这竟是在沙化耕地上创造的奇迹!
  在退中“有进有调”,确保农民退得放心
  乌兰察布盟历史上曾是水草丰美的大草原。但从本世纪60年代起,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以粮为纲”政策的实施,大面积毁林开荒、垦草种粮,使乌兰察布大草原逐渐消失。到90年代初,乌兰察布盟成为内蒙古生态环境最恶劣、最贫困的地区。
  为从根本上摆脱生存环境的恶化和挥之不去的贫困,彻底走出“粮化、沙化、贫困化”的怪圈,1994年,乌兰察布盟盟委、行署毅然作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战略决策。但当时的现实是,人均12亩耕地,年产粮食只有250公斤左右,农民仍解决不了温饱。退耕之后,群众的吃饭问题怎么解决?
  乌兰察布盟盟委书记韩振祥对记者说,过去农民只靠扩大种植面积来解决温饱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稳产高产的保灌农田面积很少、种植结构单一。
  据此,乌兰察布盟当时确定了在退耕中“有进有调”的思路。进,通过加强水利基本设施建设,达到一人一亩稳产高产保灌农田的目标;调,顺应自然规律和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乌兰察布盟十年九旱,90%的耕地属于旱地,80%的降雨量集中在6月份以后。红皮小麦和莜麦不仅产量低(亩产不足50公斤),而且抗灾能力弱。根据土地条件和气候特点,适宜于种植耐旱高产的晚秋作物土豆和玉米。从市场需求看,土豆价格年年增长,玉米除价格稳定外,可以通过养殖业就地转化。退耕的6年,成了乌兰察布盟种植结构彻底调整的6年,耕地退下了一半,粮食不但没有减产,总产反而由6.5亿公斤增加到12.5亿公斤,将近翻了一番。农民的口粮问题有效地得到解决。
  建立保障和激励机制,让农民退得顺心
  乌兰察布盟对退耕作了科学合理的规划。严重风蚀沙化地、砾石地、盐碱地和15度以上的坡梁地,全部列入“退区”。“退区”内的耕地,政府与农户签订承包合同,集中连片、统一退耕、分区域还林还草。风沙区退耕地以种植柠条、羊柴为主的灌木半灌木和沙打旺为主的多年生牧草,建成窄林带、宽草带、林草相间的灌丛草场;荒山荒坡则种植柠条及枸杞、沙棘、山杏等经济林。在此基础上,这个盟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系列保障和激励机制。
  乌兰察布盟调整税收政策,对退耕地一律免征农业税,对旗县实行税收“保总额、调结构、合理转移”的办法,做到旱地免税水地补,农业税减收牧业税补。同时,根据退耕任务,盟财政从新增农业税中集中一部分资金,作为退耕地减免农业税专款,年终由盟财政统一返还乡镇。对应退未退的耕地,每亩除足额征收农业税外,还加征生态建设保护费8—10元。
  以劳力作为替代资本,建立起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仅1999年,全盟退耕种树种草和“三荒”治理累计投入劳动工日5500多万个,投劳折款2.75亿元,占总投入的56%。
  大力推进林草业产权制度改革,引进股份合作制。盟里制定了谁退耕、谁治理、谁所有、谁受益的政策,一定30年不变,并允许继承、转让。其股份合作制的具体做法是,乡镇以土地所有权和草籽苗条入股,科技人员以技术折股,农机大户以机耕服务折股,农民以劳力折股共同组建林草开发经营实体,见效后按股分红。
  绿起来、养起来,让农民不走回头路
  退耕种树种草,已有不少地区开始实施。但是,有一些地方的退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若干年后又重新走上毁林毁草还耕的老路。
  乌兰察布盟在退耕中没有把“绿起来”作为目的,而是一开始就明确地把退耕定位在“还牧”上,让退耕的效益最终体现在畜牧业的发展上,有效地保持了退耕的稳定性。这个盟一手抓种树种草,一手抓养殖,引导农户大力发展养殖业。各级政府把扶贫等方面的资金集中用于为贫困户购买基础母畜,作为其由农转牧的补贴,将扶贫牲畜与群众退耕种树种草直接挂钩,多退多扶,少退少扶,不退不扶。
  退而还牧,使乌兰察布盟第一次实现了人均5亩粮田、5亩草,畜牧业发生了历史性的跨越。1994年,全盟牲畜饲养量764万头(只),今年达到1206万头(只),增长了57.9%。每年畜牧业转化玉米秸秆和马铃薯茎秆11亿公斤,消化干草16亿公斤。农民收入当中来自畜牧业的由15%提高到45%以上。
  乌兰察布盟退耕6年至今,近百万贫困人口提前两年基本实现了温饱目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94年的745元提高到1999年的1838元。过去逃离家乡的生态难民,如今已有近万人重返故土。(据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6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