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让人与自然走向和谐——湖北十堰市建设“生态城”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7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专题调查

  让人与自然走向和谐
  ——湖北十堰市建设“生态城”纪事
  编者按:天蓝、云白、水碧、花红、树绿、草青……是每一位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城市中的市民,对自己城市的生态环境的期待。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建设城市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少城市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人们的期待几乎成了奢望。如何让市民的梦想变成现实,是摆在城市领导者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湖北省十堰市吸取前些年的教训,积极探索“有效保护生物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效控制环境污染,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的城市建设新路,把生态建设摆到城市建设的突出位置,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他们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湖北省十堰市被称为中国的“底特律”。这座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的“汽车城”,因国家60年代兴建丹江口枢纽工程、襄渝铁路及第二汽车制造厂等大项目,在短短30年内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森林覆盖率下降,自然灾害频繁,30多年发生旱灾56次。十堰市位于我国中西部结合地带,境内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取水处,直接影响21世纪京津、华北地区饮水质量;十堰市又是我国内陆深处生态脆弱区,已成为阻止沙尘暴南下和酸雨北上的最后一道屏障。加强十堰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1997年6月,十堰市委、市政府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将十堰市建设成为中国中央腹地的“生态城”,今年进一步提出,要成为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的典范。
  十堰市市长马荣华将生态城的标准概括为:“生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规划管理做到科学有序,经济社会保持协调发展,人与自然达到高度和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十堰市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科学规划 环保优先
  为处理好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十堰市先后三度修订《十堰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十堰市环境生态规划》,大批城建项目作为“生态城”建设的突破口首先展开。百二河综合治理、人民路改造、人民广场等六大广场、神定河污水处理、四方山植物园、十堰市体育馆和十堰大市场等15个大型城建项目,使城市形象有了根本改观。尤其是治理百二河,称得上生态保护的经典之作。百二河穿十堰市城区而过,是一条季节河,原来泥沙淤积,杂草丛生,垃圾成堆,蚊蝇孳生,行人经此无不掩鼻,是条臭名远播的“龙须沟”。历届政府治理过三次,都因治标不治本而景象依旧。从1997年7月起,市里采取断然措施,彻底清除淤泥44万立方米,出动机械8000台套,铺筑混凝土30万平方米,在河中心开凿了宽10米、深0.8米的河中河,将经过城区的6.5公里河面建成一个巨大的露天广场。全年除一个月左右的洪水期外,宽阔的硬化河床成了集贸市场、停车场、文化娱乐场。同时,在河床上开办下岗职工再就业市场,可容纳2600多个摊位。
  在制定十堰市“九五”计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时,十堰市委、市政府十分注意城市协调发展问题,强调经济发展、生活质量提高和改善生态并行不悖,确保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相融,倡导节约资源,适度消费,低耗生产。对生态保护建章立制,各种建设项目环保拥有一票否决权。
  保护生态 巧做文章
  经过多年努力,十堰市制定出台了23个城市建设法规性文件,使生态城建设有法可依。建设生态城,耗资巨大,而财政捉襟见肘,政府探索出了用市场运作解决资金不足的办法,近两年通过这种办法筹资1亿多元。如治理百二河花了3500万元,就是从拍卖出租车经营权获得的7000万元资金中解决的。现在每年投入城建改造的资金数亿元,主要采取招商引资、社会融资、企业捐资、无形资产拍卖、基础设施有偿使用等方法取得。
  近年来,十堰市在市政环保项目上累计投入7.8亿元,形成了全日式控污系统,污水处理和垃圾卫生填埋都达到国内较高水准,饮用水质总达标率为98%,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国家标准之内,大气质量常年好于国家二级标准。面对城市郊区水土流失问题,他们强调25度以上的山坡不许改梯田,全部用来封山育林、还林还草,以此涵养水源。经济发展不损自然的做法,提高了十堰市各环境要素的质量,有效地保护了生态链。
  城市“四化” 生机凸现
  配合“生态城”建设,十堰市这两年大搞城市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等“四化”治理,严格实行门前“三包”,市容督查队整天在城区、街道检查督促。现在,城市里见缝插绿,黄土不见天,街道、庭院、广场都实现了立体绿化,绿化覆盖率达72.8%,人均绿地面积近10平方米,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白天看街,夜晚看灯,霓虹灯、满天星、泛光灯、轮廓灯、公益广告灯遍布全城,60多座高层建筑衬托下的车城夜景,配上改造完工的宽阔的马路,凸现出城市的生机与活力。城里四季有花,四季常青,节假日10万盆鲜花一齐摆上街头,城市成了花的海洋。老百姓自豪地说,十堰现在是“山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花园中”。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风景区的十堰市,其旅游业也在创建生态城的过程中迅速发展壮大,仅今年上半年游客就比去年同期增长96%,预计3年之内,全市年旅游收入可突破30亿元。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发展委员会主任曲格平说:十堰创建生态城,有战略规划、有实施步骤、有具体目标和创新理论,在全国带了个好头,做法独一无二。近几年,十堰市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城市绿化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湖北省文明城市”等称号,城市生态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新华社湖北分社 江时强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 上官忠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