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草场生态环境恶化 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7
第10版(社会调查)
专栏:焦点透视

  草场生态环境恶化 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青海有草场5亿多亩,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0%,是青海陆地生态的主要屏障,也是环境与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调查,目前全省中度以上退化草场面积已达1.1亿亩,占草场总面积的20.1%,同50年代相比,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了30%—80%;鼠害发生面积为1.2亿亩,严重危害面积达1亿亩;虫害发生面积为0.23亿亩,危害面积0.12亿亩。鼠虫危害面积占全省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3.58%。因鼠类危害而造成的“黑土滩”,仅江河源区就有3000多万亩。
  草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自然因素分析:一是气候变暖。进入90年代以来,江河源区平均气温比原来年平均值升高0.21摄氏度,降水减少30多毫米,这一升一降,直接导致草原植被退化,加剧了荒漠化。二是草地生态环境先天脆弱。由于高寒干旱,特别是江河源区处于大陆性气候与东部季风接触的边缘,气候由东南向西北表现为:湿润——寒冷半湿润——寒冷半干旱——寒冷干旱。这种脆弱的生态环境,极不稳定,极易破坏,而恢复起来难度很大。
  从人为因素分析:一是滥采乱挖。前些年,每年涌入长江源头地区从事采金、盗猎、挖药等活动的人数至少在10万以上,大片高寒草原变成了沙丘。二是过度放牧。海南州共和盆地的超载率高达49.4%,干旱年份超过200%。三是无序垦荒。青海省1960年沙区耕地面积为1.45万亩,90年代扩大到100多万亩。
  草场生态环境恶化,使当地群众贫困程度加剧,脱贫难度增加,如不抓紧治理,任其继续恶化,治理难度会越来越大,治理代价也会越来越高。
  青海日报社 毛翠香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