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敦煌眼下有四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8
第8版(人文社科)
专栏:

  敦煌眼下有四难
本报记者 卢新宁 李泓冰
  令国人骄傲的敦煌,让世界艳羡的敦煌,说不尽的敦煌,已是举世瞩目的“文化圣地”。然而,在敦煌的采访中,我们却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那里,获知莫高窟近年来盛名之下的不易,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当前面临的四个难题。
  游人如织 不堪重负
  这几年,游客的激增已经成为敦煌研究院专家们的心病。莫高窟开凿于距今600至1600年间,仰仗气候干燥和人流少,祖先的创造得以流传下来。但是久远的年代,人为和自然的破坏,使这些珍宝本已非常脆弱。狭小的石窟如果进去的人太多,便会导致湿度、温度升高,给保护带来困难。
  敦煌莫高窟的旅游旺季在夏季,记者看到,在西部艳阳下,整个莫高窟人流如潮,栈道拥堵,洞窟里人满为患,虽然已经有60多个讲解员,可依然是“粥少僧多”。樊锦诗告诉我们,就在前一天,莫高窟接待处的一位小姐晕倒在329窟中,因为那么个小窟中竟同时涌入60多人!根据粗略计算,石窟日平均数一般应该在2000人以下,而樊锦诗预计,未来旅游参观者人数肯定会大大高于极限数量,石窟将超负荷运载。由于游客及停放在窟区的车辆逐渐增多,开放的洞窟内的湿度、温度、二氧化碳值升高后,妨碍了洞窟小环境的稳定;游人、车辆的震动,对石窟也有这样那样的影响。
  樊锦诗说,如今,敦煌莫高窟已没有旺季淡季之分,旅游部门只知道游客多多益善,让洞窟处于长时间的“疲劳”状态。希腊的雅典古城曾因观众太多而采取提前预约的保护手段,看来,将来的敦煌莫高窟也不得不这样。
  “改善”交通 破坏环境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甘肃省基本建设的步伐加快了许多,敦煌附近的交通环境也将有所改善,然而让专家们忧心的是:筑路修机场本是好事,却因为有可能破坏莫高窟的外部生态环境而成了隐患。
  “如果1982年敦煌机场修建时不是在今天的位置上,就不会有今天的被动。”考虑到敦煌莫高窟保护区内的整体环境,当年在离开莫高窟13公里处修建敦煌机场时,樊锦诗就曾坚决反对,建议在更远离保护区的西戈壁附近修建。可惜新机场还是如期动工了,如今,扩建的候机楼离莫高窟越来越近了。
  听说将要修筑的313国道也考虑从机场的南边穿过,这样离莫高窟便只有8公里之遥。果真如此,汽车的尾气、噪音震动等等,都将对莫高窟的环境风貌产生影响。
  病毒灾害 危及石窟
  在我们参观莫高窟时,讲解员小姐几次抱歉:某某石窟正患病害,没法参观。近些年来,莫高窟正遭受着多种病害的侵扰。
  尽管敦煌石窟的保护几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西北地区恶劣的气候、频繁的风沙,使石窟长期处于不良的环境之中,历尽沧桑的洞窟内,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壁画不断在衰变。樊锦诗他们曾拿出1908年、本世纪
  40年代和现在的照片和洞窟文物比较,壁画衰变令敦煌研究院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专家也感到惊讶。85窟去年突然发生的壁画酥碱问题,是目前危害壁画的隐患之一。酥碱的壁画像卷起的墙皮,稍有风吹草动,便可能剥落飘离,零落成灰。除此之外,颜料层起甲脱落、地障空鼓等险情也严重困扰着莫高窟保护者。
  缺乏人才 影响修复
  莫高窟面临着诸多病害侵扰,然而由于缺乏人才,对于这些病害的防治、洞窟的修复只能尽力而为。以壁画修复为例,敦煌研究院负责此项工作的只有12个人,而整个莫高窟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有1/10处于危险之中。据介绍,一个修复人员一年所修复的壁画十分有限,大一点的洞窟往往需要10个人做3年,比如94号窟的修复整整用了两年半时间。而目前敦煌莫高窟需要马上抢救的壁画,以12个修复人员计之,需要修上10年!
  樊锦诗说,现在搞修复只能救火,哪儿严重救哪儿。每次修复总能发现新的问题,而专业修复人员又极端匮乏。
  四难说完后,樊锦诗又一再强调,敦煌莫高窟讲保护,当然不是封闭起来不让别人看,而是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更好地欣赏。西部大开发之后,旅游人数将逐年大幅增加。可洞窟不能无限度开放,目光只盯在洞窟这个“摇钱树”上会玩完的,不要匆匆忙忙,自毁“长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