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常熟:开发名城的人文资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9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常熟:开发名城的人文资源
  本报记者 刘玉琴
  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素以人文荟萃、才俊辈出而闻名,又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资源而著称。透过这扇注重文化开发、极富文化个性的窗口,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血脉相承的不屈精神,可以感受到先贤与今人在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应和的对话,一起前行的步伐。
  让历史文化名人“活”起来
  常熟是个极为尊重文化传统的城市。走进常熟时,茉莉花正散发着馨香,文化的氛围也极为浓郁。在这里,历史文化名人无所不在。人们在交谈话语中不时提及翁同龢、黄公望、王石谷、庞薰琹、曾朴、瞿式耜等文化名人的名字,他们都是常熟人的骄傲。
  清末政治家翁同龢是常熟人,是这块土地上引以为自豪的名人。刚来常熟时,我曾觉得奇怪,这里的人为什么不断提起这位中国维新第一人。岂止是提及,他们还为翁老先生办了那么多的事:把翁同龢故居中的“綵衣堂”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中国史学会和常熟市分别召开了“甲午战争与翁同龢”、“戊戌变法与翁同龢”学术研讨会;今年拍摄了八集电视连续剧《翁同龢》;扩建了翁同龢纪念馆,将原先的七百多平方米扩建为五千五百多平方米,成为常熟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工程之一。
  渐渐地,解读了常熟人的工作思路和文化规划之后,我明白了常熟文化人的战略眼光,他们是大手笔。他们没有把自己局限在县级市的框架里,而是把工作重心放在营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上。他们要做的是,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对地方人文资源进行深度开掘和横向拓展,请历史名人从故纸堆里走出来,让历史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在服务中做大常熟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常熟的文化人都很有头脑,他们把翁同龢看作“读书成才,报效祖国”的楷模,这样就把一百多年前的翁老先生同当今莘莘学子联系了起来。而且扩建后的纪念馆将陈列常熟历代涌现的四百八十三位进士、八位状元、四位榜眼、五位探花的全部名录;还有解放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十八名常熟籍院士的事迹介绍,现代常熟人的著述成果,历年常熟高考“状元”名册等;并设想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把翁同龢纪念馆办成读书人景仰先贤和青少年立志求学报国的“圣地”。
  市文化局局长蔡焜深有感触地说,常熟一直享有“人杰地灵,文化之邦”的美誉,境内拥有众多的历史遗产和珍贵文物,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文学、书画、音律等领域的名人大家。这些文化资源,对常熟市民有凝聚力、亲和力,开发利用得好,就能赋予历史文化名人以“生命”,让他们走近当今的人们,乃至为现实服务,文化工作因此而增强了生命力。
  除翁同龢外,常熟已故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庞薰琹,以及黄公望、曾朴、言子、瞿式耜等文化名人也将“活”起来。常熟人懂得,不能只做历史文化遗产的“消费者”,而要通过大量的传承工作,做这笔遗产的“积累者”,使之更显丰厚,使后人受用无穷。但是这样的工作也是要花费大量财力和精力的,而这一切在市委副书记戈炳根看来是非常值得的,他认为小小的常熟可以借名人之梯登天,积累一笔无形资产;常熟文化人还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攀登新的高峰,取得与世界进行对话交流的资格。
  营造软硬件建设的独特品牌
  常熟同样是一个极其富有文化个性的城市。如果说“文开吴会,道启东南”是常熟文化昔日的荣光,那么,常熟人今日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举措,可谓更上层楼。一个城市光是珠光宝气、钱袋子鼓鼓的,那不是现代化。只有提高人的素质,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环境,两个文明比翼齐飞,才是完整的现代化概念。这是财政收入居全省第一的常熟人的观点。
  文化部门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他们在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不敢有丝毫懈怠。为形成以科学精神为中心的文化新体系,使文化工作尽早驶入改革的快车道,他们把硬件建设和设备改造当成一件硬雕塑来下大力气完成。“八五”期间,他们完成了一系列专业艺术场馆建设:翁同龢纪念馆、沙家浜纪念馆、白茆山歌馆……“九五”期间,他们投入一点二亿元,还要完成十大文化设施建设,这让人惊叹而又神往:博物馆续建、聚沙塔和南宋方塔维修、兴建文化综艺大楼、兴建京门影城及评弹艺术馆等,人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出高雅艺术和人文资源建设的基建投资主线。
  我曾问过文化部门的同志,花了这么多的财力和人力,建了一批堪称标志性工程的文化设施,会不会利用率不高,成为一种摆设?冷静务实的常熟文化人很自信地回答,我们一要把房子建起来,二要使阵地活起来。只有阵地活起来,群众才会热起来,这是不可或缺的软件建设。当初翁同龢纪念馆建成,参观者也没几个人。庞薰琹纪念馆开放八年,参观者不足千人。可是现在,翁同龢纪念馆扩建后,每年参观者达上万人,庞薰琹纪念馆周围时常聚集着海内外人士,他们都是冲着我们举办的一系列活动来的。
  细细翻看常熟近年文化活动目录和研究规划,可谓目不暇接:纪念黄公望逝世六百三十周年活动,中日白茆农耕文化考察活动,曾朴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会,中国图书馆事业高层论坛,江南文化与城市个性研讨会,虞山琴学研讨会,海峡两岸摄影艺术交流展……林林总总百余项。常熟虽小,气魄却极大。他们就是要在城市建设的热潮中,把原始积累的底盘做大,抢占文化建设的制高点,为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市委市政府对此颇为清醒,他们给了文化人一片十分晴朗的天空:领导人出席各种文化活动,不断增大文化投入,每年各项节庆、庆典、重要会议等都先让文化部门拿出方案,产生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之后,再进一步滚动投入,文化人的努力与政府的重视由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市委宣传部部长秦卫星介绍说,常熟文化的发展还有一个别具一格之处:文化工作的着眼点放在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上,努力形成与经济发展一体化的文化建设新机制,以产业带动文化全面繁荣的新路子。
  在这里,文化借助新的机制和途径,力图贯穿经济活动全过程,为经济决策提供文化背景,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引导。常熟的文化部门每年直接为经济建设策划组织大中型活动四十多次,如常熟一类港开港仪式,经贸洽谈会开幕式与闭幕式等,并先后为王市镇策划组织了六届“农民服装节”,多次为国内驰名商标“波司登”创作歌曲、小品,举办专场晚会和时装专场等,为常熟的名牌产品注入了文化内涵。当地的文化人说,我们不愁没事干,而是一天到晚忙得团团转。他们在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过程中,不当“三陪”,而是坚持以“我”为主,寻找时机壮大自己,在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赢得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让农村特色文化活动“火”起来
  富饶的土地孕育了常熟丰富多彩又极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传统,以此为基础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同样可圈可点。文化建设就县市级而言,重点在农村,常熟的文化工作者真正让文化成了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自己的文化。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家庭经济在农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许多家庭就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文化工作仅停留在文化站显然不行。常熟在农村文化工作上的新突破,就是改变思路,调整工作,把家庭文化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农村文明户建设,邻里文化建设,形成一道新的文化景观。
  更值得称赞的是,他们根据各镇、各单位、各家庭的具体情况,将特色文化建设分成特色文化基地、特色文化团队、特色文化家庭、农村文化明星四个层次,让文化常办常新,长留农家。
  “张良就是唱歌郎,坐着风筝教思乡。”白茆镇是著名的山歌之乡,历史源远流长的“白茆山歌”是吴歌的一脉,是白茆人民一份珍贵的口头文学遗产,是用方言演唱的诗。白茆人民世世代代唱山歌,优秀歌手的肚里“山歌千千万”。白茆山歌曾六上北京城,二进中南海。白茆多次举办“万人山歌会”,千人唱万人和,场面尤为壮观。为保护继承这一文化遗产,常熟1995年建成开放了“白茆山歌馆”,举办了一系列白茆山歌演唱、学术研讨活动。在常熟特色文化建设中,白茆山歌独树一帜,白茆镇现已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说起沙家浜,不知者可能不多,沙家浜镇是新四军创建的水乡游击根据地。为保护开发革命传统文化资源,市文化局与镇政府共同投资,建成了“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每年吸引了数万名参观者。沙家浜镇还依托其知名度和当地文化资源,利用阳澄湖、芦苇荡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旅游事业,投资兴建了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芦苇荡风景区。文化单位还成立了“沙家浜京剧队”以及舞龙队、舞狮队、腰鼓队、秧歌队、荡湖船等近十支文艺团队,沙家浜已成为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观光最佳结合的胜地。此外,古里镇的藏书,徐市镇的灯谜,谢桥镇的书画,虞山镇的黑板报等都是市首批特色文化基地。任阳镇的篆刻,何市镇的灯谜,练塘镇的龙舟队也正成为各具特色的文化团队。
  特色文化活动的展开,引起了各镇对自身拥有的文化资源的重视与培育,推动了农村文化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去年年底,常熟市首批命名表彰了七个特色文化基地,二十八个特色文化团队,五十户特色文化家庭,七位农村文化明星。这些文化团队、家庭及个人不少已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文化资源开始转变为经济资源。特色文化建设,带动了全市农村文化工作的全面繁荣。
  再一次走进常熟的大街小巷,一股浓郁的文化气息让人心生暖意。言子墓、昭明太子读书台、铁琴铜剑楼、南宋方塔、三步两步桥、十里青山半入城的虞山,都让人形象地感受到名城的风韵和情调。常熟人在现代化进程中之所以总是呈现出一种前倾的姿态,或许他们的血脉里天生存在着一种应合的因素。对得起古人,不辜负来者,弘扬民族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成了他们永远的追求。(附图片)
南宋方塔
沙家浜芦苇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