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行者东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9
第6版(文学之页)
专栏:品书札记

  行者东海
  韩静霆
  东海和我同在一个机关做事。常见他匆匆忙忙行走,忽而不见,不知他又登机飞向哪儿去了。人各有活法,许多人软椅烟茶,贪恋那安逸得让人屁股生出根须的日子;还有的人力争成为麻将桌上的“将星”,把手指肚磨炼得狡猾聪明。当然,我们这儿,文里机关,字里机关,人都在机关里旋转,都挺忙,各有志愿。东海的忙法不一样,他是个“行者”。说是“苦行头陀”不适当,他并未跳出三界,毕竟难舍红尘;说不苦,又埋没了他。身为“京华名记”,他的行踪遍及内地边陲,走得苦,写得也苦,连手指头也生了眼睛,一阵儿看遍南国亚热带丛林,一阵儿参悟北大荒的黑土地。他采访的人极多,将军、士兵、母亲、孩子,飞在天上的、泅在河里的,都有。他写的东西繁复驳杂,长篇纪实、短篇杂什、政论、特写、散文、报告,重武器轻武器,都来得。他总是在寻找,寻找那些感动了他自己也感动大众的好东西。他做《中国空军》主编的时候,组织记者天上地上搜寻,第一批女飞行员到哪儿去了?抗美援朝的空战英雄何在?中国的退役飞机在哪儿歇翅?我读过他和他妻子李克菲合写的那篇《十六个母亲一个儿》的大特写。文章说的是南疆战火中的幸存者孙兆群,魂牵梦萦十六名牺牲的战友,十六次认母,十三年赡养十六位烈士母亲的事情。我读得热泪盈眶,深深感动和叹服。回头再看看匆匆行走的东海,真不知道他又到哪儿去搜寻,又能搜寻到什么动人的东西,又弄出个什么头版爆炸新闻、连载特写或是以教化世界的典型事迹。
  我说这些不全是调侃。行色匆匆的东海这些年为空军宣传了不少重大典型。就我知道的,空军的试飞英雄邹延龄,模范夫妻王益、张荣,国防工程建设尖兵林茂光,这些享誉全国全军的英模在他手里几乎是一年一个,个个名扬天下,着实不易。发行量大的《北京晚报》,每年只发六七部中、长篇作品,东海和他妻子一年内连载了两部,这在高手如林的京华记者群中也属鲜见,所以我称他为“京华名记”。不甘平庸的东海一路行走,一路“天女散花”,不是这一篇小文章所能说尽其详的。
  务实的东海,也有一点儿小小的浪漫。也许可以说,全中国第一个全面发现和欣赏他才能的“伯乐”是他的妻子李克菲。李克菲作为新中国第四批女飞行员,在天云之间飞来飞去,飞了十七年,终于飞落到东海的书斋。二人初见,东海略嫌嗫嚅,克菲却暗自建立了“航线”,把一首藏头诗夹在书里,“暗送秋波”。那首诗很有意思:“澎湃诗文有雄才/东西古今论开怀/海阔任跃天任飞/是钢当作栋梁材/文能挥毫武用缨/才干苦中练就来/佩红戴绿终有日/服众德高有朋抬。”才女李克菲论定“彭东海有文才”,没错儿。“佩红”一词是偈语,是预言,日后的东海果然既立功佩了红花,又洞房佩了红花。一路花红柳绿,也真是很风光的。
  东海的这本自选集嘱我写序,思忖良久,不知从何写起。东海有《灾祸大营救》及与妻子合璧的《秘密专机上的领袖们》等长篇报告文学在先,再读这些篇什,再读东海其人,可以知道东海的多方面才能和锲而不舍的创造精神。他采访所及之处,有邢台地震,南疆战事,江淮水患,国防工程,这里的短篇文字似可称之为“山崩地裂后的柳丝花朵”,读来受益匪浅。
  人是一本大书,东海为人为文的这本书正在续写和连载,我们有理由相信,越到后面越精彩。想想也是,既然得名为东海,海纳百川,雪浪叠涌,不能一瞬,岂敢以一篇小文章概括海韵?
  (此文为《透视名人·彭东海自选集》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