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凤凰山下红烛情——追记原辽宁省凤城市东方红小学校长包全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1
第1版(要闻)
专栏:

  凤凰山下红烛情
  ——追记原辽宁省凤城市东方红小学校长包全杰
  本报记者 王忠家 崔士鑫 董洪亮
  9月5日,以辽宁省凤城市东方红小学原校长包全杰名字命名的“全杰桥”正式通车了。桥架在凤凰山下的小北河上,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题写桥名。附近的数千名群众和中小学生聚集桥前,打起锣鼓,扭起秧歌,以此纪念他们的好校长包全杰。人们说,这座桥就像他们心中的包校长,自己拱起脊梁,把人们送上坦途,把孩子们送向未来……
  把一个山城教育界的“老大难”,变成了人人想送孩子来就读的名校,把一个只有旧平房的小学校,变成了楼房林立、设施齐全的花园式校园;师生们眼中那十几年不灭的灯光,熬干了他的心血,在又一座大楼封顶的鞭炮声响过之后,身患绝症的包全杰才离开了校园
  辽宁省凤城市东方红小学是远近闻名的好学校。
  近几年,沈阳、本溪、丹东等大中城市的700多位孩子被家长送到这个山城小学住读;外学区有3000多名学生也先后挤进了这所学校。
  然而,1981年包全杰刚刚来到东方红小学当教导主任时,这里却是另外一种景象:几排平房已显破旧,教职员工派性严重,短短9个月换了3任校长,学校成了山城教育界的“老大难”。
  一开始,穿着家做布底鞋、肥布裤子,原是一名农村小学校长的包全杰,没有被派系双方看在眼里。但是人们不知道,他的心中,却有着一股从50年代当上农村小学教师那天起就决心献身教育事业的激情。
  为了缓解教师间的对立情绪,他变着法儿地把有矛盾的教师组织到一起,用搞试点班、带班、互相听课等方式,让他们互相接触、沟通。
  慢慢地,坚冰融化了。包全杰的良苦用心,使教师们深受触动;他业务能力强,处事公正,大家服气。学校出现了团结协作、爱生敬业的新气象。两年后,工作成绩突出的包全杰成为东方红小学的校长。
  从那时起的十几年间,包全杰每天早晨5点钟就来到学校,先绕学校操场走上一圈,然后上楼拿起钥匙串把全校40多个教室的门一一打开,不让早到学校的学生站在门外,也多给班主任一点做家务的时间。也是从那时起,东方红小学的历届师生,见惯了校长办公室那长明的灯光,早上5点亮起来,晚上一直亮到十一二点,有时甚至是一夜。帮助新教师备课、编教案,帮助老教师准备实验课教材,甚至帮助板书写得不好的教师写公开课卡片……包全杰用心血一点一点地培育着新的教风。
  包全杰经常随班听课,从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教师纠正。青年教师邢迎辉用书背点着一名学生的肩头批评他。放学后,包全杰把邢老师叫到办公室,认真地说:“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美好心灵,都有一个宽阔的内心世界。对调皮的孩子也不能过多责备,要用心去爱他,开导他……”至今提起这件事,邢老师还动情地说:“就是从那次,我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老师,怎么做老师。”
  一年级班主任孙宇班里有个学生智力较差,数学考试成绩只有二三十分。由于怕拉下班级成绩,孙宇找包全杰表示不要这个学生。包全杰听完,笑了,说:“这样的孩子咱就不教了吗?如果谁都不管他,那他就永远是个无知的人。我们当老师的没有理由歧视学生,更没理由抛弃他。我们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只要孩子有一点进步,就说明你的工作没白干,就说明你有了相当的成绩……”校长一席话,打消了孙老师不要那个孩子的念头。她时常在课前给他补习,有时还把孩子领到自己家里补习。第二学期,这个学生的数学成绩终于上去了,考了60多分。他特别感激孙老师,尽管家庭困难,平时都舍不得买零食,却在一个大热天跑出校门,用买本子的钱偷偷买了一根冰果,送给孙老师。孙老师感动得一下把孩子抱进了怀里……
  就这样,在包全杰的言传身教下,东方红小学的100多名教师,从1983年以来,有335人次受到国家和省、市的表彰,两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6人被评为全国优秀课教师,学校声誉鹊起。
  然而,在包全杰心中,却忘不掉那个冬天早晨的情景。
  这天早上,天格外冷。包全杰5点多钟来到了学校,为值日生炉子的学生开了门。当他走到一个教室时,见一股浓烟从门缝冒了出来。他立刻开门走进去。透过烟雾,他看见站在炉前的是两个小女孩,正为点不着炉子而着急,眼睛被烟熏得直淌眼泪。他走上前,把炉子里的煤和柴草掏了出来,帮着两个小女孩生着了炉子。看到孩子含泪的眼睛和带着畏怯、感激的笑脸,包全杰的心情却十分沉重,他一个人拎着钥匙串,在学校的操场上站了许久。
  经过许多天的思考,东方红小学的长远发展规划图,在他心中勾画了出来。
  听说要建教学楼,不少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包全杰凭着对事业的执着,终于跑来了资金,一个3650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建成了。接着,用东凑西借的集资等方式,第二座、第三座……大楼奇迹般地建了起来。而包全杰却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盖第一座楼时,他累得吐了血,盖第二座楼时,他累得晕倒在厕所里……盖最后一座综合楼时,他被确诊为胃癌晚期。然而,他没有马上入医院治疗,一直忙到大楼上梁,在喜庆的鞭炮声中,他才在师生们的哭声里,离开了校园。
  他是全省公认、全国知名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家,“第二课堂”开了全面素质教育的先河,“包氏教学法”闻名全国;在化疗的病床上,他改写了10万字的教材,在他参加的最后一节公开课上,用“包氏教学法”培养出的学生,为他唱出了生命的赞歌
  1999年9月20日,东方红小学六年级三班为吉林省乾安县前来“取经”的县、校领导上即兴作文公开课。
正在省肿瘤医院化疗的包全杰专程赶了回来。乾安的校长们一人给学生们出了一道即兴作文题。而大多数的题目,都大大超出了小学生的正常知识视野,如《克林顿的桃色新闻》、《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之后》等等。一些旁听的人,都为孩子们捏了一把汗。
但是十几篇作文题立即被学生们领走。15分钟后,学生们开始朗读自己的即兴作文,篇篇都博得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们的表述能力、写作技巧和知识面,令在场的客人和旁听者赞不绝口。
这节课,是包全杰参加的最后一节作文公开课,距他去世不到两个月。课没上完,被病痛折磨得汗流浃背的他实在坚持不住,悄悄走出了教室。
在场的校长们十分感动,立即又给学生们出了一道作文题:《包校长累病了》。冯哲同学不到10分钟就列出了提纲、打好了腹稿,站起来朗读:“包校长,您的头发变白了,您的西服变宽了,您的颧骨变高了……看到您那消瘦了的脸庞,我们的心就如同被刀割了一般的难受……包校长,您是为了我们的学校,为了我们这些学生,累病的啊……”冯哲已经泣不成声,全班的孩子们都忍不住发出了哭泣声,在场的客人无不动容。
这是包全杰用他创建的“小学作文循序教学法”为他唱出的生命赞歌。
又被称为“包氏教学法”的这项科研成果,先后被辽宁省中小学教学用书审定委员会评为一等教材,被中央教科所评为小学作文教材一等奖。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曾13次在东方红小学召开教学经验交流会和教改实验汇报会,包全杰曾5次在全国语文作文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宣读论文。
早在农村小学当教师时,包全杰就开始在自己的作文教学中逐步试着用开导式、启发式的办法,引导学生自己审题、自己表述构思、自己起草,然后念给同学们听,让同学们提出修改意见……经过不断完善,不断编写新教材,到了1986年,18万字的“小学作文循序训练实验课本”编写完毕,投入全面的教学实验。1995年和1996年,用了近两年的业余时间,包全杰系统地编写出小学六年制的12册80万字的实验课本和五年制的10册70万字的实验课本问世了。如今,这项小学作文教学法已辐射半个中国,被15个省区的3000多所学校采用。
“包氏教学法”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一、二年级学生能在15分钟左右说、写出几句话或一段话;三、四年级学生能在20分钟左右写出二三百字的一段话或简短的记叙文;五、六年级学生能在25分钟左右,写出五六百字有中心、有条理的记叙文或应用文;六年级部分学生能即兴完成命题作文……
自到东方红小学以来,30多个寒暑假,18个除夕之夜,他都是在学校度过的。他这样做,既是为了替别人值班,让他们能够与家人团圆,也是利用这个时间,编写他那些似乎永远也编不完的教材。去年六七月份,他就被诊断为胃癌晚期,在沈阳住院化疗。但在病床上,他仍在为省教育学院赶写、修改出了近10万字的教材。
从90年代初开始,包全杰就在学校开办了第二课堂的书法、美术、音乐、舞蹈等特长班,并对学生进行英语和计算机教育。东方红小学已有1000多人次获得国家、省、市级书法、绘画奖。
他是个“富翁”,经常这里500、那里1000地资助别人,把自己编书的稿费50多万元捐给学校、帮助他人,他是个“穷人”,到广东、吉林讲课,即使几天几夜的路程,他也没坐过一次卧铺;当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他首先想到要为全校40岁以上的老师每年做一次体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是为家乡的孩子修一座桥
去年10月16日,刚上二年级的张大明放学回家,对姥姥说:“老师说包校长病了,早晨再不能给我们开门了……”
传闻变成了现实,姥姥的眼泪流了下来。她拉着外孙女去看包全杰:“俺这‘小草’的命怎么就这么苦啊,好不容易遇上您这样的好人,谁料想您又得上了这样的病……”
包全杰赶紧安慰她,说:“大嫂,你别哭,小草只要好好学习,别的事你就不用操心,我会让学校都给安排好的。”他抚摸着孩子身上已经很旧了的毛线衣,让妻子拿出200元钱,说:“天冷了,给孩子买几件衣服,换换季。”
小草,是姥姥给张大明起的乳名。张大明3岁的时候,妈妈就改嫁到农村,张大明跟着姥姥,祖孙俩相依为命。孩子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却拿不出学费钱。包全杰详细地了解了老人和孩子的情况后,让孩子来到学校读书,免去了她的一切学习费用,他则经常给孩子买笔买本,让她安心读书。
包全杰病重期间,还特地向校领导们交待:“一定要免费让张大明把书读完。如果我不在了,你们一定要关心这祖孙俩的生活……”
受到包全杰恩泽的并不是只有“小草”一个人。资助失去父亲的汪丽梅、刘国胜、刘国利读完大学;帮助残疾人姜维成找工作、成家;帮助住草房的李长凤盖3间新瓦房……有心人曾经统计过,为偿还扩建校舍的欠款和建校微机室、语音教室,修建学校的德育基地“阎生堂烈士纪念馆”,包全杰先后捐出自己的编书稿费和售书劳务费达45万余元,用于扶危助贫的捐款共有10万元之多!而他近些年来,南到广东、海南,北到吉林等地,外出讲座40多次,即使几天几夜的行程,只要时间允许,他都坐火车去,而且只买硬座。作为凤城市教育局副局长兼拥有1200万元固定资产的小学校长,他没买过寻呼机和手机,骑的自行车是从农村带来的、70年代买时就已看不清牌子的旧车,包全杰穿的最贵的鞋是大女儿包颖刚参加工作时花150元给他买的军用棉鞋,他还直埋怨太贵了。
包全杰高尚的精神境界赢得了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敬重。学生曾婷在一篇作文中写到:“包校长病倒了,同学们听说这个消息后都惊呆了,热泪夺眶而出,集体给包校长买了一束精美的鲜花。我的姥姥听说后,不住地抹眼泪,还天天为包校长祷告,希望他早日康复。我呢,则在课余时间默默地为包校长叠了66颗幸运星,手叠痛了都不顾。”
被确诊为胃癌晚期后,包全杰在病床上赶写、修改教材的同时,发出了作为校长的最后一道“命令”:“从今天起,东方红小学要立下一个规矩,40岁以上的老教师,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
已到了生命最后一刻的包全杰,还有一个放不下的心事。
他出生的红旗镇包营村村口有一条小北河,河上没有桥,每到夏季涨水时,河水又深又急,人根本无法通过,村里的孩子更是上不了学。
去年农历正月初五,包全杰接到远在湖南长沙经商的侄子包贵龙的电话,说要拿出十几万元修修祖坟。包全杰想了想,说:“这样吧,我先拿8万元,你和贵光(包全杰的另一个侄子)再掏点,咱给家乡建座桥吧。”但是侄子不大情愿。
在病榻之上,包全杰又给来探问病情的两个侄子做工作,最后终于让他们都同意了。如今,全杰桥通车了,它像包全杰对父老乡亲的赤诚之情和高尚精神一样,与人们永远相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