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贺兰岩画世所罕见 专家呼吁加强保护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贺兰岩画世所罕见
专家呼吁加强保护
本报记者 郑有义
金秋的贺兰山,层林尽染,美不胜收。9月1日至7日,第二届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暨2000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在银川市召开,来自意、俄、法、日、韩等13个国家的100余位专家学者欢聚一堂,共同探讨世界岩画、贺兰山岩画的保护和利用问题。
岩画是人类表现自我、表现自身创造力的最原始的形式。贺兰岩画,载于贺兰山。据《贺兰县志》称,贺兰山,延绵200余公里,有大小山峰46座。清代《定远营记》碑刻记,贺兰山有“七十二要隘”,为先人们留下了进行岩刻创造的天地。古贺兰山一带曾是我国古代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党项、蒙古等游猎、游牧民族生活的地方,贺兰山岩画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游猎民族千百年来创造的宝贵的文化财富,为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宗教以及民族关系等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直观材料。
贺兰岩画的分布,北起贺兰山北端的麦如井,南到腾格里沙漠边缘的苦井沟。目前已发现有20多个分布点,已登记、拓描的有2000余幅,个体图案在2万个以上,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密集、内容之丰富、学术价值之高,世所罕见,是世界岩画宝库中的稀世珍宝。岩画构图奇特,形象怪诞,有个体图象,也有画面组合。个体图像有人物像、人面像、动物,也有天体、植物和不明含义的符号及西夏文字等。组合画面有游牧、狩猎、械斗、动物群体、舞蹈杂技、男女生殖器及交媾等。贺兰口附近的小西峰沟有一幅“畜牧图”,刻凿着50多种生物图像,人、牛、狗、马,姿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还有一幅被称为“母子图”的岩画,由于其风格和内容既不同于狩猎放牧者,也迥异于诸多的类人首像,原始味道极为浓郁而格外引人瞩目。作为远古人类形象思维的产物,岩画的基本风格是写实的,同时不乏大量极度夸张、抽象、变形的图形,集古朴、苍劲、自然、童拙之美,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与震撼。
岩画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贺兰岩画是全国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1000多米的南北沟谷两边的石壁上,集中了石器时代、春秋战国至西夏等不同时代的人面像、动物、日月星辰、太阳神等岩画与石刻题记近400幅。近年来,由于修渠、炸石而分别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专家整理入籍的岩画,几年后再去考证已踪影皆无。由于岩画的珍贵价值未受到充分重视,当地群众更不懂破坏文物是犯法,有的岩画被村民当作石头拉回家作地基,有的被随意撬下收藏,有的被乱涂乱拓,加之旅游管理的不善,自然风化的破坏,都使贺兰岩画的保护面临严峻的形势。
面对那遥遥千万年之神秘符号,我们除了惊其瑰美、畏其神奇、崇拜其伟大以外,还远未破译那简洁、朴拙的图形中深邃的内容。然而,气候、地貌的变化,污染、氧化的威胁,更有人为的作用,劈山、修路、采石、建设,无不加剧了这种破坏,也许我们的破译再也没有机会,这将是人类文明史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失。与会专家呼吁,集国家、部门、人民之力,保护岩画——因为,它永不再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