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让期货市场服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1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观点

  让期货市场服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朱玉辰
  期货市场是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转移粮食企业经营风险、保障收购资金封闭运行、形成粮食价格机制的有效途径。
  利用期货价格,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为国家合理制定和调整粮食收购保护价提供可靠依据。
  合理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证明,必须用市场手段、以价格信号来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科学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期货市场是价格形成的中心,各方面的供求信息都汇集到这里,经过充分竞争形成期货价格,因而期货价格具有集中性和权威性。期货市场交易的是数月后才交割的商品,形成的是中长期的未来价格,因而期货价格又具有明显的前瞻性。正因为具有这些特点,期货价格被广泛誉为“真实价格”,可以为引导粮食生产提供市场依据。
  利用期货市场转移粮食企业经营风险,以减少亏损、增加盈利,改善粮食企业经营状况。
  粮食是一个弱质产业,生产和经营的风险很高。在我国,粮食风险主要由政府、农民和国有粮食企业承担。期货市场是风险再分配市场,一方面可以转移风险,将农民和粮食流通企业的风险转移给投机者,让社会游资来分担风险;另一方面可以分散风险,通过价格不停地变化,将风险分解消化。粮食企业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学会利用期货这个工具来转移风险,改善自身经营状况。
  第一,粮食企业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在现货市场买进的同时在期货市场卖出,在现货市场卖出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买进,从而避开价格变动的风险,锁定正常利润。
  第二,期货市场可以为粮食企业实现顺价销售提供一条新的渠道。目前,粮食企业普遍反映在现货市场实现顺价销售的难度很大。通常情况下,远期的期货价格一定会高于今天的现货价格。只要时机选择适当,粮食企业完全有可能在期货市场实现顺价销售,至少可以得到一个高于现货市场的卖价。
  第三,期货市场可以为粮食企业参与国际贸易提供有效的价格参照系和保护伞。1997年7月,中粮总公司准备出口一批大豆。为防止在现货市场采购大豆时出现价格暴涨,公司在大连期货市场买进期货合约,锁定收购价格。不久,大豆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果然上涨。但由于期货市场的盈利弥补了现货市场的损失,公司仍达到了出口获利的目的。
  将期货市场作为“第二板市场”加以利用,有助于解决粮食卖难和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的问题。
  期货市场是一个没有违约风险、没有拖欠货款、没有假冒伪劣的市场,是我国目前所有商品流通领域中最净化、最安全的流通渠道。在期货市场上销售还具有资金回笼快、资金流向明确、单一等优点,便于账户管理,能够有效地实现这部分资金的封闭运行。
  利用期货市场完善政府调控下市场形成粮食价格的机制。
  粮食市场体系应当包括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二者的特点、功能不同,在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也不一样。现货市场主要反映目前的供求状况,形成现货价格,而期货市场则更多地对未来的供求变化作出预测,反映未来的价格走势,二者互为补充,无法相互替代。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现货、期货市场配合使用更有助于形成合理的价格,防止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以美国为例,美国有三家全球顶级的粮食期货市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堪萨斯商品交易所和明尼阿波利斯粮食交易所,美国生产的粮食有90%以上都利用期货市场进行保值,国际粮食贸易均以CBOT期货价格为定价基准。
  (作者系大连商品交易所总经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