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今年上半年,福建省煤炭工业集团总公司创利润近三千万元。作为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的突破口,这确实让人兴奋,然而,分析其来龙去脉,却不禁让人萌生——扭亏为盈后的忧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1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

  今年上半年,福建省煤炭工业集团总公司创利润近三千万元。作为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的突破口,这确实让人兴奋,然而,分析其来龙去脉,却不禁让人萌生——
  扭亏为盈后的忧虑
  本报记者 宣宇才
  福建省一年的煤炭需求量一般在八九百万吨,其中的烟煤部分从外省调入。前些年,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的3000多个乡镇、个体小煤矿星罗棋布,再加上国有的60多个大煤矿,煤炭的年生产量达到1300多万吨。小煤矿每吨煤的价格比国有煤矿低几十块钱,这导致国有煤矿的产品卖不出去,库存积压200多万吨,流动资金困难。
  借着国务院“关井压产”的东风,福建省委、省政府痛下决心,一下子砍掉1200多个小煤窑,省属煤炭企业也关闭11个资源枯竭、生产成本高的煤井,县级关闭10多个。去年国家下达指标,关井234处,压产204万吨。今年全省全年限产460万吨,上半年又关井30多处。
  于是,从今年春天开始,省内煤炭市场趋于平衡,出现供应略有缺口的局面,煤炭价格每吨上升了15元钱,使省煤炭工业集团原煤生产企业创利润1778.8万元,不靠国家每年的5000万元价格补贴而实现赢利。
  “‘关井压产’带来了市场,带来了利润,然而谁能保证在利润的驱动之下小煤窑不会死灰复燃呢?现在的数字不能说明我们改革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福建省煤炭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许炜华冷静地说道。
  这个评价很客观。在国家“关井压产”的强大作用下,福建煤炭市场初步出现了略有缺口的局面,国有煤炭企业因而赢利。但是,福建的煤炭市场是全国市场的一小部分,外省的煤炭完全可以进入福建填补空额。而且,福建的小煤矿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在利益驱动之下,不仅乡镇小煤窑容易一哄而起,一些靠煤矿税费作为预算外收入的县也不甘心丢掉机动财力,更别说某些腐败分子参股的小煤窑了。这些致命的隐患对福建的煤炭行业构成直接威胁。
  技术创新的步子比较慢,煤炭成本难以大幅度降低,也是制约煤炭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进入今年以来,福建省煤炭工业集团公司想方设法减低成本,吨成本降到91.74元,比上年降低了3.6%,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进一步“挖潜”的空间恐怕不会太大。
  福建煤炭工业集团公司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节约运营成本。同时,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面向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靠提高质量来增收;开展多种经营活动,涉足旅游、建材、房地产等领域。在今年上半年的利润中,多种经营的利润为1221.8万元,接近总利润的一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