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国有股减持是机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1
第10版(财经广场)
专栏:金海观潮

  国有股减持是机遇
  田俊荣
  最近,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在谈到今后经济工作重点时说,要通过减持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比例和扩大彩票发行等方式,充实社会保障资金。这表明,继去年底“中国嘉陵”和“黔轮胎”两家上市公司实施国有股配售试点以后,国有股减持问题再一次摆上了桌面。于是,一些投资者再次忧心忡忡起来。
  忧心不是毫无道理的。目前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约占62%,市值约为2.5万亿元,而两市股票的流通市值也仅为1.5万亿元左右。国有股哪怕是较小比例地减持变现,都会给证券市场带来较强的供给压力。
  但是,从长远的眼光看,国有股减持却是中国证券市场繁荣发展的一大历史机遇。
  首先,国有股减持,将加快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建立进程,而社保基金为了保值增值,将在不久的将来进入证券市场。换言之,国有股减持有助于更快更好地引来社保基金到证券市场登台唱戏。众所周知,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和互助投资基金是国际证券市场上最重要的三大机构投资者,通常国外社保基金中仅养老基金就占整个证券市场资金来源的25%至45%。目前美国养老基金已拥有证券市场将近50%的股权投资。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社保基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允许进入证券市场的比例也将越来越高。可以想见,社保基金将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主力军,推动市场长期蓬勃发展。另外,社保基金是老百姓的“养命钱”,它与其他资金最大的不同是它非常注重资金的安全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它入市后不会是短线投机客,而是长线投资者,这有助于逐渐改变我国证券市场上热衷投机炒作的风气,引导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的观念。
  其次,国有股减持,有利于充分发挥证券市场功能,从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关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功能,在教科书上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一是筹集资金,二是转换机制,三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然而,由于国有股、法人股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2/3,且不能上市流通,使得证券市场的后两项功能一直难以“走下纸面”。国有股减持后,社会资本的持股比例上升,能形成相对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对国有大股东及经营班子的监督制约作用加强,促使上市公司真正转换经营机制。国有股减持后,上市公司流通股大大增加,绩差的公司在证券市场上就有可能被他人收购,从而优胜劣汰,实现证券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此外,国有股减持并充实社保资金后,还将使上市公司减轻社保负担,轻装上阵。
  中国的证券市场与国外成熟的市场相比,差距最大的有两处。一是需求方面,机构投资者数量很少,导致市场不稳定,投机氛围浓厚。二是供给方面,上市公司重筹资轻改制,质量不高。国有股减持,恰恰在这两方面下了一剂良药,无疑是证券市场的长期利好,能实现国企改革、证券市场、投资者“多赢”的局面。当前关键是在具体操作时要避免引起证券市场的震荡。有关部门应当吸取去年底两家上市公司国有股配售的经验教训,在操作时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本着还利于民的原则,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