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不妨“到别处走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1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不妨“到别处走走”
  耿景辉
  众所周知,由于国家、地区之间的风俗、传统、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市场状况、经济发展、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市场也会各不相同。同样的农产品,在本地卖不掉以致堆积如山、烂在地头,倘若用“市场眼”来看市场,常到别处走走,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
  曾在八百里秦川名噪一时的“秦冠”苹果,因其高糖低酸、虽好看却不合当地消费者的口味,渐成“明日黄花”。近两年陕西许多果农、果商开始冷落“秦冠”。然而,陕西省礼泉县一位姓赵的果商,却一直在卖“秦冠”,并一举成为关中有名的“苹果销售大王”。原来10年前,赵某向广西南宁发运了数百吨“秦冠”苹果,因当地市场低迷,经销商拒绝接货。无奈之下,他来到广西边贸市场“碰运气”。没想到“秦冠”苹果个大鲜艳的特点正迎合了越南人尚红崇优的心理,深受果商的青睐,随后市场很快拓展到其他东南亚国家,生意越做越红火。
  无独有偶,去年3月底,有“中国蒜薹之乡”美称的江苏射阳县,政府组织了20多人的“青龙”牌蒜薹促销队伍来到郑州,他们诚恳邀请当地销售、科技等各方人士,介绍推销“青龙”牌蒜薹,仅一个上午就签订了8000吨的合同意向。接下来他们还准备到西安、太原、石家庄等地,射阳人管这叫“促销万里行”。他们已经明白,再也不能只顾低头种地了。
  在近几年来的一片农产品“卖难”、“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的怨声中,我们不难发现,不少农产品质量不可谓不好,但怎么老是卖不出去呢?除去农产品自身存在诸如质量不稳、附加值低、无品牌、形象欠佳、“土”而不“特”等因素外,笔者认为,这些地方的人们缺乏的恰恰是那位“苹果销售大王”和射阳促销队伍那种强烈的市场意识,更没有他们那种敢于到外面的世界闯市场、做天下生意的胆识与气魄。在当今营销导向的市场时代,特别是我国即将加入WTO,国内市场受到“洋产品”的冲击,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和残酷,陈旧的观念怎么能适应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呢?
  西方人有句名言:“世界上没有垃圾可言,只有放错了地方的宝贝。”现代通讯手段的普及和国际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使市场的地域与国界之分日渐模糊。我国不少农村地区通过农产品上网销售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但愿有更多的农民和农产品经销商能从中得到些有益的启发,常到别处走走,善于推销,不断创新,进而开拓出新的经营天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