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胆大心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1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各抒己见

  胆大心细
  林佳
  几年前,提起破产,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破产,几乎是谈“破”色变。这几年,全国每年有五六千家企业破产,其中2/3为国企。特别是这一两年,国企破产力度在加大,不少大中型企业也进入破产行列,数万人的企业破了十几家,还有一批正在准备破产。
  从不敢破到敢破,从少数破到成批破,从破小企业到破大企业,反映出党和政府不断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勇气,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在向深度发展,也反映了社会和广大职工对破产的承受能力在不断增强。
  破产需要胆魄和勇气。破产,涉及巨额资产,影响众多职工。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职工的安置问题,始终是地方政府、破产企业最头疼的事。然而,如果不破产,这些企业长期亏损,亏损额巨大,企业早已资不抵债,而且扭亏无望。照此拖下去,不仅企业发展没有前途,职工收入很低,国有资产还要继续流失。
  从破产企业说,企业领导往往不愿在自己任上看到苦心经营的企业被破掉,辛辛苦苦在企业工作了几十年的职工,更不愿就这样砸掉自己的饭碗。因此,早些年,说起大中型企业的破产,最大的阻力来自企业内部。这两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使企业领导和职工的观念有了很大转变,特别是国家政策的优惠,给了他们以信心。现在,在一些大中型矿山企业,企业领导和职工已积极要求尽早破产,早寻出路。这种弃旧迎新的勇气是可贵的。
  破产不仅是破企业的产,破国家的产,也是破银行的产。银行改为商业银行后,有盈亏指标。他们既要对国家和企业负责,也要为自身经济利益考虑。因此,在这些长期亏损的企业的破产面前,不得不慎之又慎。有些着急破产的企业反映,银行过于慎重了,一个破产项目数月或一两年破不下来,往往就是卡在银行。银行的慎重是有其道理的,要把国家的损失减到最小。否则,呆坏账的窟窿由谁来补?当然,在慎重的前提下也要有过人的胆魄和勇气。在财产清算清楚的前提下,及早让该破产的企业破产,既可使银行尽早清除掉这些积压多年的呆坏账,也可使这些企业早点寻求生路,让破产企业职工悬着的心早点有个着落。
  要破掉已经办了几十年的一些企业,的确不太容易。但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是严酷的,没有竞争能力的企业只能退出,这是无法回避的。应该说,适当进行企业破产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胆”大是好事。但是,胆大还要心细,要有科学的态度,扎扎实实做好过细的工作,认真处理好财产清算、债权债务、职工安置等问题,这样破产才能积极稳妥地进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