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铸造中华“长剑”——记第二炮兵某新型导弹旅旅长吴存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2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铸造中华“长剑”
  ——记第二炮兵某新型导弹旅旅长吴存喜
  新华社记者 曹智 张选杰
  这是一次战役演习的片断——晨曦中,山岳丛林间,一支长途奔袭数百公里的导弹劲旅,迅速占领预设点位,在公路边、操场上、空地间,矗立起一枚枚“倚天长剑”。只待一声反击令下,战略导弹就将腾空扑向打击“目标”……
  指挥这支神秘之师的,是第二炮兵某新型导弹旅旅长吴存喜。
  跨越,从“机动”开始
  在庆祝国庆50周年世纪大阅兵中,世人惊奇地发现,中国的战略导弹变小了。这意味着其更具机动灵活性了。
  吴存喜所在的部队,装备的就是阅兵中展示的某新型导弹。
  几年前,吴存喜走马上任这支新型导弹旅旅长时,望着“身材”变小的导弹,心里既高兴又有紧迫感。吴存喜深知:新型导弹的最大特点是机动性能增强了,它的操作程序有别于过去。训练怎么搞?战法如何定?训练成绩怎样评?对于他来说,全是陌生的领域。
  面对一个个难题,一项项急需填补的空白,吴存喜和他的战友们迎难而上,跑工厂拜师,跑科研院所借资料,组织精兵强将攻关,更改与新装备不适应的操作模式,调整训练内容。
  一整套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部队训练计划在旅党委“一班人”的脑海中形成。“强化导弹机动意识,动中快,快中动”成为这个训练计划的中心内容。
  倚天长剑的锋芒靠艰苦磨砺。作为一支以反侵略战争为己任的战略导弹部队,不仅要学会“藏起来你找不到”,更要达到“打你跑不掉”。于是,一场场锻打与锤炼,在烈日喷焰的时候,在严寒冰封的季节,在暴风疾雨之夜,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展开。
  一场场机动发射演练惊心动魄,一出出“现代战争”活剧扣人心弦。冬去春来,吴存喜和他的战友们钻山沟,入森林,练伪装,练生存,探索出了“快打快撤”、“佯动诱敌”等适应现代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硬功”。
  科技,导弹腾飞的助推器
  吴存喜说,要想“动”得快“打”得成,必须立足现有武器装备,用科技手段全方位激活武器的潜能,不断提高部队的整体作战能力。
  这是一个天空湛蓝、微风轻吹的秋日,按上级指示,他们正在参加上级组织的实战背景下山地机动带弹发射演练。
  就在这时,部队指挥所在局域网上收到报告,一枚导弹某部位绝缘电阻检测图像显示异常,请求指示。吴存喜思索片刻,迅速在微机上输入“使用新研制的‘测发电原理故障诊断及辅助决策系统’”的命令,通过网络传送给前方指挥人员。
  两分钟不到,前方报告:“故障已排除。”部队按时到达了预设点位。对点、起竖、测试、发射……很快,部队又“迅速”消失在密林深处。
  就在第二天,同样还是这支部队又出现在100公里之外的一个操场上,进行了又一次导弹发射训练。
  导弹打游击,“动”中“快”,“快”中“打”,依靠的是现代科技手段。“科技是极具号召力和凝聚力的一面旗帜。”经历了蘑菇云下的一次次“生死较量”后,官兵们对吴存喜常说的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今天,导弹发射旅已建成了包括干部骨干、共同科目、实装操作、保障专业等内容训练和合成战术推演、生活保障于一体的综合训练基地;成功研制开发了集实物、声音、操作现场模拟及仿真操作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训练系统和合成训练战术指挥辅助决策系统;着眼“网上练兵”、“网上合成”的需求,建立了指挥训练模拟系统、办公自动化网、教育训练网和阵地监控系统等多个局域网……
  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在这支部队落了户,开了花,裂变出导弹腾飞的炽烈热核。1999年,这支部队被第二炮兵评为“科技练兵”先进单位。
  人才,铸造“长剑”的基石
  置身于导弹旅的演兵场,我们感慨的不仅仅是科技装备的“神威”,还有现代军人们那浓厚的科技意识。无论是具有高等科学文化素质的年轻军官,还是入伍不久极富朝气的小战士,他们谈的、学的、做的,无不与“科技”有关。
  吴存喜告诉记者:要赢得未来高技术战争的胜利,最根本的是靠人才。越是先进的武器装备,越需要特殊的人才。只有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才能叩响现代高技术战争的制胜之门。
  正是持有这种可贵的人才观,吴存喜和旅党委“一班人”致力于在全旅营造出一个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
  坚持岗前培训与岗位练兵相结合,提高官兵专业理论水平;跟踪现代科技知识的发展,开办各类导弹专业骨干培训班,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高技术手段,确保培训效果和质量;请导弹专家、教授讲授高科技知识和导弹操作技能,选派专业骨干赴院校、科研单位“加钢淬火”;组织专业操作比武和理论竞赛活动,促使各类专业人才冒尖;组成“科技攻关小组”研究解决训练技术难题,进行科研革新攻关……
  与此同时,吴存喜和旅党委“一班人”一起研究建立了人才信息库,健全竞争激励机制,对在各种比武、竞赛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尖子不拘一格地大胆使用,破格晋升。
  作为第二炮兵作战部队最年轻的高工,葛山增几年前还是发射营一名普通技术员,当他的20多项科研革新成果相继问世并推广应用后,吴存喜提请旅党委研究,3次为他提前晋升专业技术等级。
  在吴存喜等的精心培育下,一个志在“打赢”的导弹人才方阵的迅速建成,一大批复合型军官、“一专多能”的智能型士兵,为导弹旅的科技练兵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从“动”开始,抓科技,抓人才,几个春秋的精心砥砺,这支组建时间不长的神剑劲旅羽翼渐丰,已经具备了不论在深山丛林,还是大漠戈壁,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都能从不同方位以比过去快几倍的速度完成发射任务的能力。(上图为冯根锁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