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感受悉尼平常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2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悉尼走笔

  感受悉尼平常心
李仁臣
澳大利亚人的悠闲自在,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这份恬静,并没有因为奥运会的日日逼近而大改其观。
奥运会开幕倒计时的日历,只剩下最后5天的时候,我们抱着奔赴前线的心情,去悉尼采访。“前线”二字,很能反映媒体及其特派记者的紧迫心情。可是,当我们乘CA174班机从墨尔本入境,转抵悉尼,一路上感受到的是人稀地广,蓝天牧场,一派田园风光,并不觉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赛在即的气氛。
到悉尼第一天,除浮光掠影地看了看市容,时间大都用在辗转办各种手续上了。确实,每个环节都有笑脸相迎,特别是那些胖姑娘,笑得非常自信,让人感到一种由衷的友善。不过,说实在话,办事的效率,真不敢恭维,有时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让初来乍到的急性子们感叹“你急他不急”。
我们一行6人,入住记者村,5人被安排在T区,地图上标成粉红色,是一栋栋外型像大马厩似的平房;我被安排在E区,在地图上是土黄色,说是那里条件较好。我提出,希望和自己的记者住在一起,方便工作。就为了我从“土黄色”搬进“粉红色”这点事,前前后后折腾了两个多小时。人家挺重视,还把主管记者住房的经理呼来了,她腰上佩着对讲机,旁边还挂了一大串钥匙,一看就知道是个大忙人。她劈里啪啦查了一通电脑,开始摇头,说T区都预订出去了。禁不住我们的记者执着,经过几番更改,她还是把我们换在了一起。解决“难题”的过程,让人着急,不过这位经理和其他小姐始终保持笑容可掬的仪态,你就是着急,当面却也说不出什么。
在悉尼街头,也见不到多少热烈的奥运气氛。我国中远公司派驻当地的老王和老徐开车来接我们。他们说,直到这两天,沿街灯柱上才多了一些旗帜,是竖条的,简洁地写着“悉尼2000”,不见满城彩旗招展的景象。
达令港依然游人如织,度周末依然倾家出城,只是古老的海湾大铁桥上多了一个大大的奥林匹克五环灯饰,入夜,连这个“五环”也都还没有亮起来,不知是否要等开幕前的最后一刻,它的光辉才伴同悉尼人的激情一起迸射。
似乎一切都在静悄悄地进行着:悉尼的行车路线做了调整,上下班错开了时间,对进出港的轮船航次予以限制,严格检查奥运会有关场所的出入证件……但是,日常生活,社区服务,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一切照常。悉尼在平静的外表下,并没有放松为使奥运会顺利进行而做的一切努力。
这两天,处处碰到的是一些穿同样“花衣服”的人。花衣服以蓝色为基调,绘有抽象图案,还有一条优美如悉尼歌剧院屋顶的曲线。有资格穿这种短袖翻领运动衫的,是4.7万名志愿者。只要与奥运会有关的旅客,一踏上悉尼,从机场到住地,从制证件到搬行李,都有这些“花衣服”引领相助。他们中有年轻人,有老者,也有说汉语的华人,看来社会已在各个层面上动员起来了。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们:他们提倡澳洲精神,也就是务实的精神。每临大事有静气,这也是一种风度。
由悉尼办奥运,想到我们看奥运。两者有不少相通之处,其中一点就是要有一颗平常心。有时,这一点还挺重要。
看中国健儿赛场拼搏,盼五星红旗频频升起,需要激情。这激情,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情感的宣泄,是一种精神的放飞,但同时,激情迸发亦有度,对输赢,倒也还是需要一颗平常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