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农业合作 功在千秋 利在长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2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中非合作论坛专题报道

  农业合作 功在千秋 利在长远
  外经贸部对外援助司副司长 王成安
  自60年代起,中国先后帮助几内亚、马里、坦桑尼亚、刚果(布)、索马里、毛里塔尼亚等非洲国家建设了农业技术试验站、推广站、农场,帮助发展水稻、茶叶、甘蔗等作物的生产。特别是70年代末,中国援建的一批规模较大的农场,对解决当地粮食短缺、积极发展受援国地方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如坦桑尼亚姆巴拉利农场和鲁伏农场、索马里费诺力农场、乌干达奇奔巴农场、几内亚科巴甘蔗农场、马里两个甘蔗农场、毛里塔尼亚姆颇利水稻农场、塞拉利昂甘蔗农场、尼日尔4个垦区、多哥甘蔗种植园、刚果(金)甘蔗农场等。这类项目有近90个,种植面积超过4万公顷。
  六七十年代,不少新独立的非洲国家由于长期遭受殖民统治,本国的土地和自然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经济结构单一,一些生活必需品,如大米、蔬菜、茶叶、卷烟、食糖等不能自给,甚至全部依靠进口。为了帮助受援国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生产,中国政府派出专家组帮助几内亚、马里、塞拉利昂、索马里、坦桑尼亚等国进行水稻、蔬菜、甘蔗、烟草、茶树等农作物的试种,指导、推广种植技术,获得了可喜的成果。有的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应受援国的要求,又援建了农场、糖厂、卷烟厂和茶叶加工厂等成套项目。马里地处非洲撒哈拉沙漠边缘,气候干旱炎热,长期以来茶叶和食糖依靠进口,有些外国专家曾断言在马里的土地种不成茶树和甘蔗。为帮助马里生产茶叶和食糖,1961年底和1962年初,应马里政府的要求,中国政府分别派专家组赴马里试种茶树和甘蔗。中国专家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克服了气温高、虫害多等不利因素,终于获得成功。中国专家组长唐耀祖、林桂堂分别被马里朋友称为“马里甘蔗之父”和“马里茶叶之父”。在此基础上,中国又援建了马里两个规模较大的甘蔗农场和两个糖厂、100公顷的茶场和年加工成品茶100吨的茶叶加工厂。马里前总统穆萨·特拉奥雷高度评价马中经济合作成果说:“马里人民在征服困难的斗争中,一直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帮助,糖厂是巩固马中团结友好关系的又一具体体现,使我国明显减少了食糖进口,大大节省了外汇开支。”
  位于坦桑尼亚西南部姆贝亚省的姆巴拉利农场,是中国援建时间较早、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机械化农场。1977年建成投产后,年供应市场的大米一度曾能满足其国内需求量的1/4。由于农、牧、副业综合经营,该农场年年盈利,到1982年底,净盈利已超过了建场的全部投资。坦桑尼亚政府把它誉为“模范农场”、“坦桑尼亚发展农业的榜样”和“第三世界经济合作的典范”。
  1976年,中国派出水利和水稻专家组帮助乌干达在多禾地区的沼泽地发展水稻生产。乌方采取“自力更生,民办公助”的方针,从兴修水利、农田建设到水利设施的修整、维护和疏浚,主要依靠当地农民在中国专家指导下,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开发的稻田全部分给农户自主经营。经过多年努力,建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水利设施,水稻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都有大幅度增加。至1985年,稻田面积发展到526公顷,年产稻谷达2400—3000吨,大大超过了当地历史上每公顷单产0.37吨的最高纪录。由于水稻产量逐年提高,绝大部分稻农的收入增长了几倍。在开发稻田和水稻生产过程中,中国专家通过种试验田、开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深入田间检查指导等方式传授技术,使农民学会了播种、插秧、田间管理等科学种田的方法。多禾地区开发沼泽地发展水稻生产的成功经验,引起了一些国际组织的注意。1984年,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官员前去多禾地区参观,积极评价中国专家作出的成绩,认为中国专家在帮助乌干达发展水稻生产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专家在塞拉利昂、莱索托、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等国试种蔬菜,改进蔬菜栽培技术,教当地农民学会种菜,对当地发展蔬菜生产起了积极作用。中国专家在莱索托种植的蔬菜,如甘蓝、洋葱、豆角等,都获优质高产,不但缓解了当地市场蔬菜淡季的供求矛盾,而且供应期还比往年延长两个多月。为此,莱索托政府一再要求中国专家延长合同期,继续在那里工作。
  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推行优惠贷款和援外项目合资合作方式,中国农业企业纷纷到非洲国家开展农业项目的合资合作,既帮助非洲发展农业生产,又培养当地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这类项目主要有赞比亚农场、加蓬木薯加工和农业发展项目、坦桑尼亚剑麻加工、几内亚农业合作开发、加纳可可豆加工、尼日尔棉花种植等。这些项目的成功兴办,既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巩固和促进中非经贸合作,增进中非传统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