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挖山不止变首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3
第7版(国际)
专栏:大千絮语

  挖山不止变首富
  顾玉清
  寓言中,愚公及其子子孙孙挖山不止,以期搬走门前的大山;现实中,瑞士人世世代代凿山破石,打开了通向外面的路,变成了世界上的首富。这就是一个变梦想为现实的成功范例。
  一进入瑞士,这个“山中乐园”便让人领略到真正的“发达”:美丽的湖光山色,茂密的翠竹松林,遍地的绿草鲜花,繁华的国际都市,构成了一幅绝妙的瑞士全景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人们举起相机,一定会随手得来佳作。同行的朋友感叹地对笔者说,瑞士发达的程度似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很少看到什么不合适的地方。当然,雪山脚下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啃着草;现代化商店或旅馆边用木头、麻绳和废弃的轮胎为儿童们搭建的滑梯、秋千和缆索;起伏的山峦上架设的电线杆不少是就地取材的原木,这些本来很土的东西,在人类回归自然的背景下,显得那样的和谐与协调,意韵浓浓,野趣横生。
  如果抛开人与大自然造化的这些外界因素不谈,最能说明瑞士富裕的东西是经济指标。据世界银行统计,瑞士1996年的人均国民收入约为44350美元,居世界首位。瑞士是一个典型的靠“贸易立国”的外向型经济国家。它的贸易额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50%。1998年,瑞士进出口总额达到2158亿瑞郎。瑞士还是世界第六大对外投资国,1997年,其对外直接投资累积为2317亿瑞郎。瑞士在海外资产达14590亿瑞郎,扣除外国在瑞士的资产,净资产达4430亿瑞郎。一个人口只有700多万,面积仅4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家,却创造出如此的成就,不能说不是个奇迹。
  其实,瑞士是欧洲一个多山的内陆国。它全境的70%被阿尔卑斯山脉和汝拉山脉挤占,其余部分为高原区,平均海拔高达1350米。据介绍,200—300年前,瑞士还是个很穷的国家。由于山高路少,荒山秃岭,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十分困难,那时许多人被迫到欧洲其他国家去当雇佣兵,有的甚至去要饭。
  穷则思变。早在18世纪,瑞士人给自己确立的发展战略是:建立“永久中立国”,保持政局稳定;挖山绿化,打开与外界的联系;发展高附加值精细工业,扩大出口。1872年,瑞士在其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腰,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和公路隧道———圣哥大隧道,全长17公里。挖山“取宝”挖出了甜头,人们开凿了无数大大小小的隧道,不光将密如蛛网的公路和铁路与邻国连接起来,打开了通向世界的路,而且挖出了世界一大奇观,即无处不在的防空洞。那里除了储存着大量飞机、大炮和轻重武器外,储存的战备粮食据说可以用10年。具体到每栋楼下,按照法律规定,在建造之前已经挖了防空洞,食、住、医院和卫生间一应俱全。有人戏称,如果爆发世界核战争,瑞士人恐怕最占便宜了。
  瑞士人根据自己的国情扬长避短,挖山挖出了一片新天地。由一个封闭的山国一跃变成了一个设有200多个国际机构的“联合国”。瑞士人也从山中草民变得非常前卫。倘你与他们聊天时,他们对该国2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会如数家珍。这也正是今日瑞士的可贵之处。
  瑞士虽然是个小国,但是正如西谚所云“小即美”。因小而要发奋,因小而求精致,小中能够见大,虽小却不可小观。在千年交替之际,瑞士人挖山不止的精神无疑更富启迪意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