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走出去”到“引进来”——红旗渠畔林州市招商引资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4
第2版(经济)
专栏:

  “走出去”到“引进来”
  ——红旗渠畔林州市招商引资纪实
  本报记者 李杰 戴鹏
  河南林县人曾在万仞太行的绝壁峰巅,修筑了“人工天河”———红旗渠。20世纪80年代,10万林县建筑大军走出太行山,每年挣回数亿元。90年代,林州(原林县)又一跃成为河南乡镇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如今林州人正演绎着更加精彩的故事,实施从“走出去”到“引进来”重大战略的调整,在开放中快速发展。
  转变观念,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内涵
  去年6月,林州市组织有关人员到沿海和省内发达地区取经问计。一向事必争先的林州人着着实实被吓了一跳:全市经济总量达到40个亿,不及沿海地区一个乡村;财政收入上亿元,但人均只合100多元;储蓄存款号称全省第一,但每年可利用的不过三四个亿;乡镇企业数量不少,但产品土,规模小,缺乏市场竞争力。“我们最大的差距在开放意识,改革力度、人才观念上。”市委书记聂孟磊清楚地认识到这一层。
  林州人明白了,将来的发展,还得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扩大开放,加速改革,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林州人才会从“红旗渠精神”中获取最大的收益。林州人明确提出,“千金易得,人才难求”,“既瞄准别人,更要认识自己”,“地域不是发展障碍,短视才会一叶障目”。林州人的目光越过太行峰峦,投向外面的世界,开始了又一次创业。
  扭住“两引”不松手,纵是太行依旧,翩然凤至蝶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林州许多靠低档次产品“发”起来的企业,许多土生土长“冒”出来的企业家,纷纷败下阵来。究其原因,缺资金,缺项目,缺技术,但更缺的是人才。林州市制订了“两引一调三创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招商引资,引进人才;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开展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其核心是引资和引智。
  围绕“两引”,林州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聂孟磊、市长孙秀奇为主要领导的“两引”领导机构。局委、乡镇两个一把手要保持一个在家主持工作,一人外出招商引资,每人每年有一半时间用于“两引”。市直各单位要分包一个企业,结成对子搞“两引”。
  他们每年投资近5亿元改造硬环境,搞好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并大力创造良好软环境。他们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前来投资办厂的外地客商,实行“一条龙”服务,挂保护牌,设投诉中心。对大多数本地企业,政府鼓励引进的人才当总经理,当厂长,当会计师、经济师、总工程师。对于外来投资者、投智者,年终贡献在市里名列前3名的厂长、经理,市政府每年发给“政府津贴”5万—10万元。对在林州市工作的外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才按月发放“政府津贴”。
  林州市招贤纳士、广集人才的策略,使好企业如虎添翼,使一批半死不活或死掉的企业起死回生,一批外来企业落地生根。桂林镇“华帅”集团以年薪10万元聘请高级工程师李壮主持新产品的开发,大见成效;石板岩乡优质的天然矿泉水经浙江客商投入400万元一开发,很快盈利;定角村企业集团聘请项目咨询专家郑启福为业务经理,很快与上海带钢厂合作,把钢产量提高了一倍。红旗渠白酒厂则与“五粮液”喜结了良缘……
  一年多来,林州市引进外来资金2亿多元,外地客商前来兴办企业86个,救活关停企业60多家,盘活死滞资金1.5亿元,先后有400来名外地人才落户林州。
  开发无形资产,“红旗渠”原本商机无限
  林州市“引进来”的不仅仅是人才、资金和项目,最大的收获是引进来了开放的意识和开放的胆识。他们还学会了把红旗渠当作无形资产,开发无限商机。
  全长1500余公里的红旗渠缠绕太行山,宛如银练。市里先后投入数千万元,整修山道,开辟景点,修滑道,辟车场,增设食宿服务设施。如今的红旗渠旅游景区,已成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地。尤其是林滤大峡谷成了一流的滑翔攀岩训练比赛基地,先后有7届国际滑翔伞赛事在这里成功举办。去年以来,红旗渠旅游业的品牌已初步打响,仅门票收入就逾千万元。
  旅游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分布在漫山遍野的800多种中药材通过加工增值。当地的干草画、手工绣等深受游客欢迎。运输、旅馆业也应运而生。红旗渠旅游业的总收入去年已近亿元。
  如今,林州市以“红旗渠”命名的产品已有28种,“红旗渠”的乳汁不仅滋养着林州人的生命和精神,“红旗渠”还丰富着林州人的财富,孕育林州人的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