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全面改善消费环境——开拓农村市场促进消费增长(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5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全面改善消费环境
  ——开拓农村市场促进消费增长(下)
  本报记者 杜海涛
  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地区的销售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农村基础设施的不足与落后。消费条件的改善可以有效刺激农民消费
  李家是村里较富裕的人家。儿子结婚时,不仅添置了彩电,还买了电冰箱和洗衣机。可婚后不久,电冰箱就被掐断了电,洗衣机压根儿就没有用过,秋收后竟装进了粮食。原因在哪儿?电价太贵,又没有自来水。这种窘境在我国广大农村并不少见。
  由于种种原因,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是制约农村地区消费的主要障碍之一。
  目前,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电网老旧、电视信号微弱,甚至收不到电视节目,还有一些地区连人畜饮水都困难,更没有条件侈谈洗衣机。据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全国仅1/3的乡镇有供水站,83%的村不能饮用自来水,还有13%的村不通公路。虽然95%的村通了电,但电价昂贵,普遍是城镇电费的2倍以上;有93%的村能接收电视,但信号相当微弱。
  如果降低电价,降低消费门槛,改善消费环境,情况将大不一样。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9年农户彩电每百户的平均拥有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把电价降低40%,并完全改善信号接收质量,将新增11.5台;如果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农户洗衣机每百户拥有量将新增22.6台。
  四川绵阳市大力实施电网改造,积极推行“同网同价”,电价由过去的每千瓦时1.50元降到0.60元—0.80元后,仅三台县就新增电动稻麦脱粒机2800台、微型电泵4500台、电风扇1.1万台、洗衣机2100台、VCD4800台。
  三台县鲁班镇还投资120余万元建成了环绕村、社的电信综合通讯网,实现了“三网合一”,即数据、网络、图像同网、同缆传输,一举解决了农民看电视、打电话难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上互联网。“三网合一”开通后,该镇有线电视用户、电话机由200户、2部,猛增到目前的3500户、617部。
  消费条件的改善不仅可以扩大即期消费,而且可以对促进农民增收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农村基础设施除水利等大型设施外,一般投资规模不大,投资较为分散,与城市基础设施相比,具有投资小、工期短、见效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的特点。据测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30%—40%可能转化为农民的收入,从而转化为消费基金。而基础设施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重要途径。绵阳市农民就从基建投资中获得了好处,1999年他们得到了6亿—7亿元的劳工收入,人均150元。
  把基础设施建设同小康建设、扶贫攻坚、资源开发利用、农业产业化以及市场建设等结合起来,能够统筹解决农村的生产生活、流通消费问题。四川绵阳市自1994年以来,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亿多元,共完成新建、扩建基础设施项目500余项,建成小城镇36个,多数镇配套完善了环卫、公用照明、绿化等设施,先后吸纳了近10万人口和外来人员到小城镇定居兴业,居民消费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经济学家指出,通过发展小城镇,可以引导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从事第三产业,劳动力不断优化配置,非农收入得到增加。小城镇还是农村市场的集散地,方便农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品的购买。伴随着劳动力的流动和迁移,又将带来交通和市场的繁荣。
  农民的富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将为我国经济的全面腾飞提供持久动力
  由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比较多,现在抓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相当大。如何找到一条既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不增加农民负担、增加地方政府负债的好路子,需要探索。
  由于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和公共性,决定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国家投资为主体。专家建议,国家应对开拓农村市场的重点项目安排专项启动(配套)资金,并引导、鼓励民间投入,加快农村消费环境条件的改善。
  农村地区生产生活相配套的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具有标志性的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在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教育、文化、精神方面的消费会大大增加,将实现农民增收、农村市场开发和消化城市过剩生产能力的良性互动,纠正长期以来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城乡失衡。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80%的大国,农民的富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不仅仅可以启动内需,扩大消费,而且将为我国经济的全面腾飞提供持久动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