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全面质量管理:回顾与思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4
第11版(学术动态)
专栏:学者论坛

  全面质量管理:回顾与思考
  □邢文英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搞好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是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自1978年以来,我国推行TQM(当时称为TQC—Total Quality Control)已有二十多年。总结二十多年的经验教训,深入持久健康地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素质,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历史的回顾
  1977年底,为了重整已到了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中央十分重视工业产品特别是机械工业产品的质量问题。于是,由机械工业部组织几所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质量管理理论和经验,调查研究我国机械工业企业质量管理的经验与问题,以便有效地推动机械工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合格、优质的技术装备。同时,国家又组织了中、日企业之间的质量管理理论与实践交流活动。就这样,TQM从美、日等国引入了中国。机械工业部于1978年9月在我国举办了第一个“质量月”活动,从此,TQM首先在机械行业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随后,专司TQM推进工作的中国质量管理协会于1979年成立,进一步推动了TQM在其他行业的迅速开展。80年代初,原国家经委颁发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暂行办法》,中央电视台举办了全面质量管理电视讲座,全国几百万职工收看了讲座,参加了考试。后来,TQM又在乡镇企业和服务行业蓬勃开展起来。80年代,国家还组织了评选优质产品(即金、银牌产品)、质量管理奖企业和优秀QC小组(质量管理小组)等活动,使TQM在中国出现了一个高潮。90年代,金、银牌产品和质量管理奖企业评选停止了,企业又把兴趣和注意力转向了贯彻实施ISO9000族标准和质量体系认证,掀起了认证的热潮。
  主要经验教训
  我国推行TQM二十多年来,经验教训很多,下面仅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宣传教育。二十多年来,始终未间断过的宣传教育,为TQM的推行和ISO9000族标准的贯彻实施与认证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不过,在宣传教育中存在着只追求受教育人数、教育时数、考试分数等应付上级要求的形式主义的问题;存在着绝对化,缺乏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的问题,例如将TQM与ISO9000认证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造成了实际工作中的混乱,对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
  行政指令。我国对TQM的推行,一开始就是在政府的行政指令下进行的。这种通过政府的“红头文件”逐级向下发动的推动力巨大无比,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TQM声势大,涉及面广,参与的职工也多;企业争创优质产品奖、质量管理企业奖和开展质量管理达标活动的劲头很大。在这种形势下,一些企业理解了TQM的真谛,并注意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且在这些企业,其他科学管理方法,如价值工程、优化设计等也受到了重视,得到了应用。但多数企业则只是随波逐流,忙于应付,走了过场。特别是90年代以来,许多企业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不景气,经济效益不好,随着行政指令的减少和行政性评奖的取消,TQM在这些企业基本上销声匿迹了。这是靠行政指令来推行TQM不可避免的结果。
  评奖和认证。我国从80年代初开始评选国家优质产品奖(金、银牌产品)和国家质量管理奖企业,初衷是为了树立一批国家名牌产品和实施TQM成效显著的样板企业,以推动TQM的深入开展。1982年至1991年,先后有121家企业获得了国家质量管理奖。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地方、部门利益的驱动,优质产品和优秀企业的评选掺进了许多不健康的东西,如走后门、拉关系、请客送礼、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等。评选中还要“照顾”各种关系,搞“平衡”。结果不仅打乱了许多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加重了企业负担,而且助长了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90年代初,中央不得不下令停止这些评比活动。实事求是地讲,优质产品的评选大可不必,因为产品质量到底优不优,要由用户在实际使用中作出评价,而且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而不是哪个部门评出来就算数的。
  ISO9000族标准的贯彻和认证是为了使企业做好质量管理基础工作,完善质量体系,让用户满意,同时与国际惯例接轨。应该肯定,一些企业通过认证活动,确实达到了上述目的。但是,到了90年代后期,一些企业不从实际出发,不讲实效地用重金去“买”一纸证书;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专业“捉刀人”,代企业拟体系文件,找认证机构审核、颁证。国家认可委员会只管审查认证机构的资格,批准其成立,而缺乏监督认证机构的行为是否合理的机制,以致造成一些企业一手拿证书,一手交劣质产品或劣质工程。有的企业连ISO9000是什么都没搞清楚,却已经证书到手。
  QC小组活动。自1978年在北京内燃机总厂诞生我国第一个QC小组以来,QC小组这种群众参加质量管理活动的有效形式便被各行各业所普遍接受和采用。这一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共同推进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广泛发动各地区、各行业的企业职工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为企业献计献策,取得了良好效果。不过,由于各级领导对QC小组活动的认识不同,有些企业迫于形势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虚报数字,请人编造活动成果报告,骗取各级荣誉称号。这些行为引起了广大职工群众的不满,挫伤了认真开展QC小组活动的职工的积极性。这类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今后搞好TQM的思考
  鉴于以上经验教训,我认为,今后要使TQM在我国健康持久地开展下去,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政府职能转变。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政府(包括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不能再靠行政命令来推进TQM,而是要为企业开展TQM创造条件,如宣传、培训、传递信息、进行监督等。企业应从市场竞争的实际和自身的实际出发,自主地、注重实效地开展TQM,不能搞一个模式,“一刀切”。
  企业决策者重视。实施TQM是企业的自主行为,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对此,企业的经营决策者必须有充分的认识,把实施TQM提到经营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没有经营决策者的这种高度重视,一个企业的TQM是不可能真正搞好的。
  全员教育不间断。TQM教育培训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使全体员工牢固树立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全体员工结合本岗位工作参与TQM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TQM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这是TQM不断深化的不竭的动力源泉。
  认证工作重实效。企业开展TQM,必须从基础工作抓起,认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贯彻实施ISO9000族标准。应该说,“认证”是企业实施标准的自然结果。而先行请人“捉刀”,认证后再逐步实施,是本末倒置的表现。社会上的咨询、认证机构,应认真负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自律,不为一时私利所驱使,对企业负责,对社会负责。国家也应制定法规,规范中介组织及其行为;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坚决处罚违规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