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沙漠公园引出的水话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4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西部开发生态行

  沙漠公园引出的水话题
  本报记者 白剑峰
在甘肃武威腾格里沙漠的边缘,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地,那便是武威沙漠公园。
  这座沙漠公园距离武威城区22公里,过去是连绵的沙丘。1972年以来,这里共栽种树木150余万株,沙生灌木500余万株,形成了两条强大的防风林带,固定了流动沙丘,成为一片绿色的海洋。1987年,武威人独辟蹊径,在此基础上又建造了一座沙漠公园。其中有花园、人工湖、游泳池、沙生植物园等景点,颇有“塞外江南”之意。不过,由于距离城市较远,公园的游客寥寥无几,平日里显得十分冷清。近日,记者采访时看到,人工湖的游船孤独地泊在岸边,落满沙尘;露天游泳池里到处漂着枯枝败叶,空无一人。
  这座沙漠公园在社会上引起了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沙漠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填补了我国沙漠旅游的空白,是个创举。另一些人则认为,在沙漠里建造公园不符合实际,沙漠公园的生态效益是以大量耗水换来的,代价太大。据了解,由于需要大量用水,公园先后打机井13眼,建设灌溉水渠17公里。目前这里的地下水位已由10年前的5米左右下降到20多米。看来,争论的焦点就在于用水问题。多年来,甘肃饱受缺水之苦。全省7800多万亩耕地,具有灌溉条件的农田不足1/3,“卡脖子旱”十分严重,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记者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位南方人来到甘肃,看到大片土地没有耕种,竟十分不解。后来才知道,这里是有水就有绿洲,“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荒”,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根本。
  专家指出:沙漠公园固然在改善“小气候”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如果以大量耗费水资源为代价,就不值得大范围提倡。沙漠生态建设应该着眼全局,统一规划,科学用水。否则,一片绿洲的出现之时,也就是另一片绿洲的消亡之日。
  甘肃的另一个特点是多沙。这里的沙区面积达3.72亿亩,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河西走廊北部分布着腾格里、巴丹吉林和库姆塔格三大沙漠,绿洲农田与沙漠戈壁犬牙交错,风沙线长达1600多公里,流动沙丘直接威胁着绿洲的巩固与发展。
  甘肃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高复认为:在西北地区,水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搞生态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自然规律。在沙漠地区建设防风林带和种植沙生耐旱植物是科学的,但如果不顾客观条件,不考虑水资源的容量,盲目栽种花木,建设园林,就会事与愿违,最终无法改善整体生态环境。
  那么,沙漠地区的生态建设如何搞?近年来,甘肃省在加强防风林带建设的同时,提出了大力发展沙产业的思路。一是在沙漠边缘积极引进人工栽培甘草、沙棘和麻黄等耐旱药用植物技术;二是按照“少用水、多采光、新技术、高效益”的原则,充分利用戈壁滩上的日照和温差等有利条件,推广使用节水技术,推进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化农业。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日前,记者来到张掖地区石岗墩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在具有自动化滴灌、喷灌设施的暖棚里,只见瓜果蔬菜枝叶茂盛,果实累累;棚中的大型显示屏上,电脑自动控制的温度、湿度数字在不停跳动。可谁知道,这里曾经是“风吹石头跑,低头不见草”的沙漠戈壁。该示范园始建于
  1995年,目前已推广无土栽培、立柱式栽培、营养钵育苗、蔬菜嫁接再生等新技术23项,引进以色列西红柿、美国红黑提葡萄、荷兰花卉、俄罗斯大叶菠菜等优良品种66个。园内各种农作物灌溉全部采用高新节水技术,从而创造了沙漠里的奇迹。有关人士指出,该示范园在沙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