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我见到的悉尼歌剧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5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

  我见到的悉尼歌剧院
  钟立宏
  “形若洁白的蚌壳,宛如出海的风帆。”这是人们对悉尼歌剧院的赞美。当我身临其境时,不禁由衷地感叹,世界上有如此巧夺天工的艺术殿堂,这是澳大利亚人的骄傲,也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歌剧院矗立在悉尼港湾的贝尼朗岬角,地处三面环海的开阔地带。左边与气势雄伟、横跨悉尼湾的大铁桥隔海相望,右边是悉尼的军港,后面是悉尼市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前面深蓝色的海面上浮动着点点白帆,蓝天上盘旋着无数白鸥与飞鸽。大自然的恩赐与人工的匠心如此和谐地在这里珠联璧合,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无比的图景。
  悉尼歌剧院是一组建筑物的总称,建在一座高高的混凝土平台上。整个建筑占地1.84公顷,长183米,宽118米,高67米,相当于20层楼的高度。歌剧院被八个壳片屋顶分成三组,一组覆盖音乐厅,一组覆盖歌剧院,另一组覆盖贝尼朗餐厅。音乐厅、歌剧厅及休息厅并排而立,各由4块巍峨的大壳顶组成。这些“贝壳”依次排列,前三个一个盖着一个,面向海湾依抱,最后一个则背向海湾侍立,看上去很像是两组打开盖倒放着的蚌。高低不一的尖顶壳,用白磁砖铺盖,在阳光照映下,远远望去,既像竖立着的贝壳,又像两艘巨型白色帆船,停泊在蔚蓝的海面上,故有“船帆屋顶剧院”之称。那贝壳形尖屋顶,由2194块、每块重15.3吨的弯曲型混凝土预制件,用钢缆拉紧拼成,覆盖着105万块白色或奶油色的瓷砖。门前大台阶,宽90米,桃红色花岗石铺面。休息室设在壳体开口处,墙面由2000多块高4米、宽2.5米的玻璃镶成,临窗眺望,绚丽的悉尼湾风光一览无遗。壳体开口处旁边另立的两块倾斜的小壳顶,形成一个大型的公共餐厅,名为贝尼朗餐厅,每天晚上可接纳6000人以上。剧院有话剧厅、电影厅、大型陈列厅和接待厅、5个排列厅、65个化妆室、图书馆、展览馆、演员食堂、咖啡馆、酒吧间等大小厅室900多间。
  今年春节期间,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首届澳华音乐节开幕式就是在这里的歌剧厅举行的。演出前,我们在剧场服务生的引导下,参观了歌剧厅。歌剧厅可容纳1547名观众,内部陈设新颖、华丽、考究,给人的感觉是典雅而不呆板,新颖而不浮躁,华贵而不堆砌。为了避免在演出时墙壁反光,墙壁一律用暗光的夹板镶成;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出产的黄杨木和桦木制成;弹簧椅蒙上红色光滑的皮套。采用这样的装饰,据说演出时可以有圆润的音响效果。舞台面积440平方米,有转台和升降台。舞台配有两幅法国织造的毛料华丽幕布,一幅图案用红、黄、粉3色构成,犹如道道霞光普照大地,叫“日幕”;另一幅用深蓝色、绿色、棕色组成,好像一弯新月隐挂云端,称“月幕”。舞台灯光有200回路,由计算机控制,还装有闭路电视,使舞台监督对台上、台下情况一目了然。
随着音乐的舒缓展开,演出开始了。首先登台的是60位模特展示我国唐宋元明清五朝服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了观众。接着,来自中央民族乐团的两位青年艺术家冯晓泉和曾格格,用美妙的箫声、笛声、唢呐声,演奏了自己创作的《亚洲风情》,把人们带入了梦幻的音乐世界。而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和儿子同台演奏的我国家喻户晓的《梁祝》,如泣如诉,婉转动人,不仅引起了旅澳华人华侨无限遐思,也深深打动了澳大利亚观众。中国爱乐男声合唱的我国民歌《小河淌水》、《回娘家》、《达坂城的姑娘》等,诙谐风趣,赢得了观众阵阵笑声、掌声和欢呼声。最后,中澳两国艺术家200多人同台合奏的《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把整场晚会推向高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贝多芬合唱团指挥史迪文·沃森先生称赞这是一台水准很高的演出,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两国人民心灵的沟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