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作家的良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5
第12版(周末文艺)
专栏:快人口语

  作家的良知
  姬建民
  电影《生死抉择》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
  原以为作家是凭了娴熟的文学手法或是丰富的艺术想象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及至读了一些有关与该片原作者张平对话的文章资料后,我感到,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来自作家的良知。
  良知是什么,就是无产阶级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作家张平在小说《抉择》原型的那个大纺织厂里,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腐败现象。面对这种情况,作家的良知主宰了创作。张平没有面难而退,而是以文学为武器,同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进行殊死较量。因为作家张平懂得,“腐败分子会把改革葬送,会把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葬送。”良知产生了这种难能可贵的责任意识。
  张平多年来一直为褒扬和保护“党内的健康力量”而努力。他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不顾来自多方的种种压力,冒着风险深入采访,以一种悲壮的情怀把几位党的好干部的经历写成书,晓之世人。他的采访写作虽然时常受到戒备、提防甚至刁难,但张平靠良知为正义呼吁,心系人民,为老百姓呼号、奔波,体现了作家要“先做人,后作文”的情操。
  作家张平靠良知贴近了人民群众,从而能够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社会生活的风雨阴晴。可以说,良知使作家张平获得了创作上的极大成功。社会主义的文艺家应该追求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上的百花齐放,但更应注重的是“二为”方向,敢为人民鼓与呼。这样的文学才是真正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这样的作家才是为党和人民所认可的作家。反之,倘若作家丢失了良知,在那里标榜所谓“纯文学”,最终只会远离时代被人民大众所唾弃。
  良知是作家的灵魂,是文艺家安身立命并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学精品的“定盘星”。作家当视良知为生命之源、创作之基、立身之本,须臾不可忘记和放弃。也只有像张平一样确立并坚守了这样一种良知,才能走出“象牙塔”,成为人民大众所欢迎的文艺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