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农民喜欢的稻种——南特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3-24
第2版()
专栏:

农民喜欢的稻种——南特号
曾观惠
“南特号”的老家是在江西省南昌县,原名叫“赣早秈”,后来经过南方几个省试种的结果,发现它有特别显著的增产成效,因此就采用了南昌的“南”字和特别显著的增产成效的“特”字,叫它做“南特号”。
“南特号”不仅在江西、福建普遍受到农民的欢迎,在湖南、广东、江苏、安徽、四川等省也有很高的声誉。因此,在很多地区,引种时间很短,扩种的面积却很大,如广东潮汕地区一九五○年仅示范试种八十三亩,一九五三年就扩大到四十一万亩,一九五四年又扩大到九十四万多亩。江苏省兴化县一九五一年引进“南特号”种子二百斤,一九五四年全县就扩大到二十六万多亩,约占这个县早稻总面积百分之四十六。现在“南特号”栽培的面积全国约八百万亩,每亩以增产四十斤计,每年可给国家增产粮食三亿二千万斤。据各地估计,“南特号”栽培的面积,还可大大的扩展,如湖南、江西均可扩大八百多万亩,福建、广东还可以扩大三百到四百万亩。
为什么农民这样的欢喜“南特号”呢?这主要是它有许多其他稻种所没有的优点。“南特号”优点之一是穗大而长,着粒多,籽粒整齐饱满,产量高。一九五三年江苏省兴化县种植九万多亩,平均每亩产五百八十二斤,超过当地农家品种一百至一百五十斤,丰产田每亩最高产量达九百九十五斤,比农家品种,产量高一倍多。江西省的许多农业劳动模范,如刘友松、陈翊科等,采用“南特号”,并结合先进的耕作技术,每亩最高产量在一千斤以上。这种增产的事例,在福建、湖南等省都有。
“南特号”的另一个优点是:既能抗稻热病和避免螟虫为害,又能耐淹耐旱。一九五一年福建龙溪县农业劳动模范林清根把二市斤“南特号”稻种和土种“青留种”种在一块田里。当年气候不好,“青留种”染上了稻热病,减产百分之五十,而“南特号”既没有染上稻热病,又没有倒伏,收成仍然很好。因此,“南特号”的栽培面积,在这个县很快就扩大到三万多亩。后来这个县的农场在大面积栽培中,又发现它能避免螟害,白穗率只有百分之四点六,当地农家品种“雪禾”的白穗率却有百分之二十。一九五三年江西新建县推广的“南特号”,在生长期中,遭受了水灾,稻苗被淹几天,当地农家品种“湖南早”,损失很重,“南特号”还是获得了很好的收成。
“南特号”虽然有许多优点,但是也还存在一些缺点,如抗寒性较差、易落粒等。这些缺点,经过农民用改进耕作技术的办法补救,已逐渐克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