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哈夏”:四十年风雨乐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6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8月6日,中国歌剧院合唱团以一曲《太阳岛上》,拉开了第二十五届“中国·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的帷幕,观众掌声如潮。一曲浪漫的《太阳岛上》,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也使哈尔滨在音乐中声名远扬。音乐,使哈尔滨扩展着自己;音乐,也使千千万万人触摸到了这座城市的脉搏。
  “哈夏”:四十年风雨乐章
  王风光
  冰城哈尔滨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良好的音乐氛围。从1961年至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深深植根于千百万人心中,以她不变的初衷,凝炼成这座城市精神的音符。
  二十五届音乐的盛会,歌声、琴声、掌声、鲜花……哈尔滨人以对音乐艺术的情有独钟,展示了他们对美的沉醉和追求。1961年7月5日,以“振奋精神”为宗旨举办的第一届“哈夏”,为哈尔滨艺术人才的培养开创了新篇章。1996年,“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升级,由市政府与文化部共同举办。自此,“哈夏”由地方性的音乐活动变成全国性的音乐节。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最初以地方娱乐为创办宗旨,历经了三次突破。一次是第二届,同黑龙江省联合举办。此届有四百三十多个中外曲目分别在八个演出场地展演,规模可观。一次是第七届,同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联合举办,其规模虽限于东北,然而影响已遍及全国,许多音乐名人如盛中国、秋里、张权、胡松华、罗天婵等应邀而来。在二十五台音乐会上有五百一十多个曲目参演,文化交流活动标新立异。一次是第二十三届,同文化部联合举办,以重振高雅艺术雄风、塑造艺术精品为宗旨———全国声乐比赛、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在“哈夏”音乐会上交相辉映。
  四十年来,艺术家们为“哈夏”创作了上百首歌曲和乐曲,其中传遍全国的有《乌苏里船歌》、《新货郎》、《太阳岛上》等。哈尔滨通过“哈夏”音乐会,哺育了成百上千的音乐人才。他们带着家乡给予的荣誉从哈尔滨走出去,甚至远涉重洋,扬名海外。离开家乡多年的金铁林,对家乡印象最深的就是音乐。他忘不了和同学们驾着船在江上放歌的情形,他说,他是牵着音乐的手走过人生的。月琴演奏家冯少先已记不得在历届“哈夏”音乐会上演出了多少次月琴,却永远记得自己所演奏的作品都是通过“哈夏”广为传播的。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到国家一级演员,齐燕说她“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哈夏’”。歌唱家李双江说:“参加‘哈夏’音乐会,使我又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到父老乡亲的身边。”
  一座城市的孩子们能拥有三万两千余架钢琴,这个数字使一些发达城市都赞叹不已。哈尔滨中学生乐团自成立以来,排练了交响乐、管弦乐、独奏、重奏、齐奏、室内乐等一百二十多首中外乐曲,可以演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钢琴协奏曲《黄河》乃至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序曲、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等难度较高的乐曲。日本指挥家朝比奈隆,我国指挥家郑小瑛、尹升山都曾与乐团合作过。孩子们高水准的演奏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相当难度的进行曲《海狼》,乐队一遍就合了下来。尹升山感叹,即使是专业乐团,也不过如此。听了乐团的演奏,作曲家王世光激动了,他说,他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哈尔滨被称作“音乐之城”。
  “音乐之城”的人们喜欢音乐,懂得音乐,“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是哈尔滨人民展现风采、挥洒豪情的舞台。每年的“哈夏”音乐会都有数万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今年更是如此。目前哈尔滨市区的社区活动和广场演出已达一百五十余场,观众二十万人次。从8月6日开幕,每天上午10时上百人载歌载舞的“浪漫夏季”文化巡游活动都在中央大街进行;防洪纪念塔前特地搭建了三百平方米的大舞台,每晚6时30分“哈尔滨颂歌”行业文艺专场汇演都为江畔送去琴韵和歌声。十六个办事处的文化广场、四十个社区楼院家庭的群众文化活动,吸引了十万多居民参与。
  哈尔滨音乐氛围很浓,群众音乐功底很深。通过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市民素质进而提高城市品位,推动哈尔滨向全国音乐名城、文化名城、东北亚国际经贸城挺进。罗马尼亚国家文化部负责人霍里亚·波贝斯库说:“‘哈夏’音乐会水平之高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可以说,许多演员的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准。哈尔滨观众很热情,也很有水平,这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欣赏层次。哈尔滨能承办这样大规模的文化活动,显示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我喜欢这个城市。我愿结识中国朋友,领略东方艺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