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但闻姑苏琵琶声——首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6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但闻姑苏琵琶声
  ——首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侧记
  本报记者 杜英姿
  江南好,好在青山秀水,人文荟萃。秀丽的江南山水、从古至今绵延不断的吴地文化,孕育了优美典雅的苏州评弹。九月上旬首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期间,大珠小珠,嘈嘈切切,和着茉莉的馨香,评弹清丽的声音传遍了姑苏城的街巷人家。这朵古老的江南曲艺奇葩再次迎来了盛开的季节。
  弦索丁冬的传神魅力
  梅竹书苑早早挂起“客满”的牌子。江浙沪的四十多位评弹票友的大会串,唱响了第六届中国艺术节苏州评弹比赛暨苏州评弹艺术节的序曲。苏州名票邹萍萍、文菊敏的《双珠凤·火烧堂楼》、无锡濮敏敏的《林冲·长亭》、上海张国椿的《拾画》等赢得满堂喝彩。苏州沧浪区少年宫的五位十岁的小小名票还演唱了曾获全国首届蒲公英创作、演出金奖的弹词《美丽的小公鸡》,稚真可爱。
  正是在票友、听众的协助下,代代评弹艺人口传心授,像锦缎绣花般琢磨书艺,形成了评弹艺术细腻、幽默、动听和以曲折情节吸引人的特点。许多老一辈著名艺术家如俞振飞、盖叫天、谢添、赵丹等都是评弹艺术的爱好者。六十年代一曲毛泽东诗词改编的评弹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突破地方曲艺的局囿走向全国。建国后在陈云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心下,评弹艺术获得长足发展。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沉寂,近年来评弹渐出低谷,蓄养精气,呈现出盎然生机。评弹书场不断恢复和新建,电视书场和广播书会节目备受观众喜爱,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风情的新作时有推出。每天至少千万人次以上的听(观)众群体,为评弹的繁荣培植着丰沃的土壤。
  誉满江南的响档名家
  灯光骤亮,开明大戏院的舞台上,苏州代表队的双档金丽生、盛小云笑对台下欢迎的掌声。他们分别加唱了一曲弹词开篇方才开始今天的弹词片段《武松·叔嫂初逢》的演出。这是评弹响档和观众之间的老规矩。今年三十一岁的盛小云,是海内外颇负盛名的青年评弹演员,她在台北表演,俞调开篇《宫怨》缠绵悱恻,徐调开篇《寇宫人》吴语软糯,丽调开篇《新木兰辞》激昂慷慨,端庄秀丽的台风,珠喉如莺、清流舒展的弹唱,使观众为之倾倒,被誉为“天上飞来的声音”。盛小云说表的功夫也蜚声书坛。单档难在不寂寞,她的说书艺术,变角神速,泾渭分明,表演得体,出神入化。
  评弹艺术后继有人。这届艺术节汇集了近年来享誉江浙沪的新秀名家,如夫妻档袁小良、王瑾,说、噱、弹、唱、演,配合默契;金鉴伯的评话《天波府比武》独树一帜。徐惠新、司马伟、张丽华等也自成一格。一批走出评弹学校不久的新一代年轻演员也崭露头角,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潜质。
  旧有程式的承继出新
  此次参赛节目都是近年来新创作的开篇、短篇、中篇以及传统长篇节选和经过整理加工的书目节选,成为对近年来评弹创作成果的一次检阅。
  江苏省歌舞剧院评弹团的评弹音画《唐宋古韵——忆江南》,从大量唐宋诗词中挑选出有关描写江南水乡山水、风情、人物的十四首诗词,以白居易《忆江南》开篇,以韦庄《江南好》压轴,综合文学、音乐、服饰、舞美、造型等多种艺术手段,构成一幅江南风情画卷。这台演出既保留了评弹本体艺术的特点,又将独唱、二重唱、小组唱、表演唱、合唱等艺术形式融入音画表演中,充分展示了评弹艺术的拓展创新。
  上海队的新创中篇弹词《孙庞斗智》,用评弹表现战国时代的风云际会,对刻画人物提出很高的要求。参加其中两折演出的徐惠新,借鉴影视表演的经验,打破程式,在挖掘人物的复杂内心世界方面进行探索。徐惠新正是新一代评弹演员的代表,能自编自演,并有独立的艺术见解。他说:“说书先生的成功不是以艺术形式征服观众,而是达到与观众的内心交流与共鸣。评弹是一种积累的艺术,随着阅历的积累,才能逐步成为一名合格的“先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