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以真诚与良知回报社会和人民——从《生死抉择》看文艺家的创作追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6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以真诚与良知回报社会和人民
  ——从《生死抉择》看文艺家的创作追求
  艾 斐
  近几年来文艺创作的数量不断增加,而社会反应冷漠的现象,这一回终于被电影《生死抉择》打破了。“冷”中见“热”,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电影《生死抉择》是由长篇小说《抉择》改编而成的。原作在发表之初,就十分轰动,小说的发行量早在1997年初版时已逾十万册以上。到1998年同名电视连续剧与观众见面,小说再度热销,其影响之大确为近年来所罕见。一个作品“热”到这种程度,再以其为蓝本拍成电影还会有观众、有卖点吗?这的确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上海电影制片厂经过审慎抉择,毅然决定:拍!岂料竟然也一炮打响。如果说《抉择》由杂志、书到电视连续剧已经形成了一个“热”点的话,那么,这一回由电影《生死抉择》面世所形成的则是一个沸腾点,一个飙升点,一个爆烈点。它在全国范围内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广大观众,仓促之间就于不经意中创下了近年来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更重要的是,人们不仅觉得这部影片真切、感人、好看,而且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强烈的震撼力量和巨大的激励功能。对于观众来说,看电影的过程就是勘察社会、启悟人生、升华思想和净化心灵的过程,就是运用艺术的力量激活与强化人们对改革大业和现代化建设的强烈使命感与责任心的过程,就是超越自我、共赴国运的过程。正因为影片具有这样的力量,才使观众没有座位站着也要看,看完影片“颇有人心大快之感”。巨大的震撼力和折服力不仅使观众仔细地咀嚼着每一个细节和每一句台词,而且深深地陷入了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沉思。
  一部电影,何以如此呢?
  答案就在作品本身。
  这个问题看似玄妙,实则明朗;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看似深奥,实则浅显。关键就在于《生死抉择》从深层次上切入了并成功地表现了生活与时代实现变革的艰难历程和不可阻挡的前进步伐,真实而艺术地揭示了人民群众所关注的生活事件,感人至深地抒写了人民群众对国家的命运和改革的前程的关怀、焦虑、热望与期冀,从而沟通和建构了文艺创作与时代、与生活、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使文艺作品成为时代风貌、生活主潮和大众情愫与理想的富于张力与魅力的艺术陈诉。
  这,正是《生死抉择》同那些为数众多的社会反响冷淡的作品的本质区别,这也正是《生死抉择》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大范围内形成一股匝地而起的热旋风的根本原因。张平在创作中,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深入生活,而是置身现实生活的潮头与热浪之中,切入、融入、干预。在生活中,他比老百姓还老百姓;在场面上,他比为官者更具勇气和良知,在是非曲直和善恶正邪面前,他永远都是那么袒露着无限的真诚与无畏的执著。正因为这样,他便最能解读平常人的心,并按照自己的价值尺度决定自己的好恶取向,对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法制问题等,都有着本能的敏感和独特的关注。他说,一个既不愿回避生活中的深刻矛盾而又具有责任、道义与良知的作家,是不可能不关心这些问题的,是不可能躲进象牙塔中平平静静地玩索那些远离时代和人民的时髦的现代派的东西的。张平对生活、对群众付出了良心与真诚,生活和群众也对他作了同样的回报,《法撼汾西》、《天网》、《孤儿泪》、《抉择》、《十面埋伏》等在文坛和社会煽起阵阵热浪的作品,就都是这种回报的思想结晶物和艺术升华物。因为张平在生活中的发现常常是独特的,是那些只为观风景、换口味和捞题材的作家所永远无法比拟的。比如,张平发现在一些地方私营小厂红红火火,而国营大厂却举步维艰。大厂的工人下岗,被小厂以低价招来,随意压榨剥削,结果,国营大厂破产了,数亿、数十亿的资产以各种名义划转到了个人名下,这些人便急切地希望私有化,希望利用合资、合营、股份化和实现资产重组等手段填平黑洞,以企既可泯灭污痕,又可使攫来之财罩上合法的外衣。又比如,张平发现在官场升迁背后所隐藏的腐败和在公检法判案背后所隐藏的腐败,同样都是令善良的人们大惊失色和瞠目结舌的。再比如,张平还发现:好官、清官不仅是群众所欢迎和拥戴的,而且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所不容抹煞和掩盖不住的亮色。他说:“你到基层走走,会发现许多党的干部在埋头苦干,他们是腐败恶潮中的中流砥柱,是污泥中的兰花,是我们党的健康力量。”他还说,“在整个制度没有健全时,我们党内的好干部是老百姓的最大希望,他们还能靠什么?我们……有什么权利指责老百姓的清官梦?!”基于这样的发现和认识,张平在《抉择》、《十面埋伏》等一系列内容严酷的作品中都留下了一条“光明的尾巴”,都突出地塑造了“清官”的形象。有人说这是向当权者献媚,张平却说这是时代的本色,是生活所固有的内容,也是人民所需要和所企盼的。
  从这里,难道我们还不容易发现从《抉择》到《生死抉择》获得创作成功的奥秘么!难道我们还不明白文艺的社会效应从“冷”到“热”的内在规律性和历史辩证法么!难道我们还不能洞烛只有真诚而激越地涵融时代精神、切入生活主潮、表现人民意志与情愫,才是创作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和铁定法则么!
  《生死抉择》在强烈震撼我们心灵的同时,也给予我们巨大的启示,使我们更自信、更奋发、更有为,决心用我们的真诚与良知营造文艺创作的新机制和新景观,不断地在时代与生活大潮的涌动中咏浩歌、撰史诗、立华章,让《生死抉择》所掀起的热浪盈满华夏大地,带动起文艺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