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破晓的曙色——读报告文学《智慧风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6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

  破晓的曙色
  ——读报告文学《智慧风暴》
  韩瑞亭
  初读《智慧风暴》,宛若跟随一位热心的向导漫游了人才荟萃、商贾云集的中关村和国人瞩目的顶尖高等学府,领略了这一知识精英荟萃之地二十年来的历史变迁,聆听着雪藏已久的智慧的精灵在封闭中无奈的呻吟和在冲破重围后掀起的阵阵风暴。作者点击着他那只饱吸了信息之树汁液的鼠标,向读者传递关于中关村、关于北大的急速搏动的脉息:从第一个走出冷斋深院的中科院研究人员下海经商,到阻隔着市场经济潮水的北大南墙被轰然推倒,再到北大方正集团的高科技产品挺进国际市场,这座科学城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下正经历着艰难的蜕变。作者凭借在高速运转的时代生活中的感悟力,于北大乃至中关村这块已经失去往日宁静的圣地,探测到以知识为资本的新兴生产力的正在崛起,今日之中国已迎来知识经济破晓的曙光。
  《智慧风暴》以王选教授和他的学生、同仁们创办北大方正企业的经历为描述的重心,并由此辐射开来扫视北大和中关村这片知识经济发祥地的生成历史。作者的情感显然倾斜于王选和他周围的一群不甘于拘守校园之内做学问的知识分子身上,并对这些既勇于攻占科研领域的制高点又不乏市场意识的科教英才充满着理解与尊敬。作品中有关王选人生经历的叙写,或许最能反映出作者对于这一群科教知识分子的卓越素质和求索精神的珍视与激赏。从王选十九岁进入北大选择了在当时无人看重的计算数学这个“冷门”专业写起,作品紧扣着王选在人生道路的重要阶段上高人一筹的多次选择,由不同层面展示了王选所具有的科学家的睿智头脑、开放视野与超前意识,以及兼容并蓄的风度和擢拔后辈人才的襟怀。正是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在北大方正的生存发展中造就了一群高素质的科研尖子和经营人才,实现了有科学家头脑的企业家和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的成功结合。
  不仅是王选,还有与王选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志同道合者,在作品中都被当作社会经济急剧转换时代的英雄而加以绘写。那个背着一口袋馍从渭河平原来北大求学,又扛着塞满砚台石头之类古董的编织袋去长城脚下练摊学做生意,却最终成为北大方正集团总裁的张玉峰;那个只身受命,四处网罗人才,几年时间就为北大方正在全国建起三十四个分公司的周瑜采;被王选推上科研尖峰岗位,不久便在重大项目的研制上超越了导师的青年俊才肖建国、阳振坤和汤帜;在张玉峰的扶持下为北大方正开发了电脑市场的赵威和冯沛然;还有那位与王选、张玉峰知心投缘,甘于抵押全家资产为方正公司在港上市作担保的香港商人张旋龙等等。这是一群立于知识经济潮头的当代英雄。他们是怀着共有的民族心,用智慧和良知为国家的经济腾飞和大众的长久福祉而切切实实地求索、奋斗的志士。
  《智慧风暴》虽以王选、张玉峰们创建和发展北大方正的经历为描述的中心线索,实际上却是借此透示北大乃至中关村这座平台上久蓄待发的变革风暴,透示以知识资源为特征的新兴生产力如何冲出科教领域原有的机制、体制、思维定势等重重围困而登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舞台。作品对北大方正前行足迹的描绘,连类触及了诸多普泛性的社会现象与世俗顽症并引发出痛切的考问与思辨,困境与希望、机遇和挑战的并存与对应,构成作品所特有的思想张力。也许就叙述方式的圆熟、结构布局的严谨以及疏密适宜的程度来看,这部作品并非没有可挑剔之处,然而,它所传播的高密度的精彩信息,它对于当下时代生活中闪着光亮、透着希望的事物和人物的激情书写,却会给予读者更多情感的震动与思想的冲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