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重识白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6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走进西部征文

  重识白杨
  袁 方
  早在读初中的时候,我就已经读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然而,我却始终没有产生茅盾先生那种对白杨品格的敬仰之情。因为,在我看来,在中原大地上包括我老家伏牛山区那数不清的树种中,白杨不只木质松脆、易生虫,而且寿命又短,实在称不上“良木”。
  然而,一趟青海之行,倒使我重新认识了白杨,认识了她那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以及无所索求、随遇而安的品格。在青海的湟水河谷、公路两旁、阡陌之中和许多其他树种无法生存的地方,你都可以看到杨树的身影。在青海能看到的成片的林地不多,但从西宁到青海湖,车过湟中、进湟源,不时令人惊喜地看到几片山林。但细细一看,那构成山林的树木中,仍多是白杨。在湟源县城,我甚至惊喜地发现了两排合抱粗的大杨树。青海的同行告诉我说,那些树是当年马步芳统治青海时,用重奖的办法让部下栽种的,已有五十多年的树龄了。
  车近日月山,树木就渐小也渐渐稀少起来。到日月山脚下,已经一株也看不到了。在翻过日月山去海北鸟岛的路上,只是在距当年文成公主吟咏“天下河水皆东去,唯有此水向西流”的倒淌河不远处的一个公路道班,我才又欣喜地看到了几棵树,其他地方就再无一株树了。待走近一看,那几棵树仍是杨树。
  在“八百里瀚海无人烟”的柴达木戈壁沙漠上,自然看不到任何树木了。但火车接近格尔木市时,终于又有绿色映入眼帘。可隔着车窗一看,除了少量沙柳外,仍是杨树。漫步格尔木街头,8月的骄阳下,婆娑的树影不仅给四周都是沙漠的格尔木市带来了丝丝凉意,还构成了这一西域重镇的重要风景。而这构成风景的树中,仍主要是白杨。陪同的青海《党的生活》总编辑钟立锋解释说:“以前,人们在青海各地也曾试栽过多种树,但最后活下来的,基本上都是杨树。当然,在青海的祁连山、玉树、孟达等原始森林中,树的品种还比较多。不过,人工栽植成活的,主要是杨树。”
  此时此际,也只有此时此际,我才重新认识了杨树,才对茅盾先生赞扬白杨的不屈品格,对她不仅能在其他树木都无法接受的环境险恶的青藏高原生存下来,而且居然枝繁叶茂、生意盎然,感到由衷的敬佩。在那严重缺氧的高原地区,不要说看到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的一株绿树、一片绿色的山林,哪怕就是一抹绿色,人们也会为之兴奋不已。那是生命的颜色、生命的象征啊!青藏高原的白杨啊,在耐过漫长的严冬和风沙雪暴一次次地打击之后,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用绿色装扮着高原,不断地用氧气哺育着高原,仅这种不避险恶、无私奉献的精神,就足以令人肃然起敬,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