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冷冷热热中英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7
第1版(要闻)
专栏:

  冷冷热热中英街
  本报记者 胡 谋
  中英街举世闻名。这条街很小,小到宽不足4米,长不够200米;这条街很大,大到容纳着中华民族的百年兴衰荣辱史,记录着中国改革开放20年的历程。
  我重回中英街,手里握着一张9年前为她拍下的照片:一条小街,界碑将一条小路分为两边,中国、英国各管一半。整条街招牌林立,人头攒涌,人流塞满了每个喧嚣的店铺。再看眼前:招牌更密更醒目,门面更亮更华丽,行人顾客却稀稀拉拉;当年人们疯狂抢购的布料、丝袜、香皂静静地躺在摊档上,问津者很少;当年被尊为保值物的黄金珠宝,已悄悄地回归为装饰品,再难换回滚滚的钞票。我走进那家曾创造过“日进百万港元”奇迹的黄金珠宝店,马上赢得10多张笑脸——售货小姐早闲得发慌。老板有点无奈:“生意好难做啊,内地的金店多了,以钱赚钱的办法多了,谁还来这里。”据说,1991年中英街的金店曾发展到92家,个个生意火爆。我循着当年照片上的招牌“财利时装”,来到这家老字号,店内陈列的服装一色换成高档货,“卖这些法国、英国货是追求名牌的顾客逼出来的。”在中英街经了20年商的业主张观仁先生分析:以前挂什么衣服都好卖,现在顾客挑剔得很,要名牌。他感叹:“内地的商品生产发展真快,价格低,质量、服务也不错,我家现在用的日常消费品大半也是内地产的,家电国产货档次也上来了。”在列举了格力、科龙等品牌后撂出一句:“街这边的香港人都这样!”
  记者也感慨:记得9年前,凡接待内地来人或亲戚朋友,中英街是必须安排的节目。清晨6点多就去公安局,在挤满了人的办证大厅排上一天的队,第二天再带人去中英街,一个个店铺里挑货讲价,一个个人堆中挤进挤出,大包小包的丝袜、香皂,大袋小袋的味精、饼干,谁都是一身臭汗、一身疲惫——就为买一点洋货。记者每月要这样陪几次客,那份罪想起就后怕。可是当时的深圳人也乐此不疲,一年中少不了五六趟去中英街买日用品。直到1994年以后,深圳的大商场多了,物资丰富了,购物也讲究服务了,人们才跟中英街说声拜拜!
  沙头角400年前本是一个冷清的村落。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1899年立碑划断沙头角,形成了独特的“一街两制”的中英街。80年代以前,中英街还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集市。改革开放后,边贸兴旺,给这条饱经沧桑的小街注入了活力,1988年后的5年间,更是到了鼎盛期,被称为“购物天堂”,店档3000多,从业万余人,人流量日均3万左右。高峰时,一天有8万人进出,带走商品几十吨,留下钞票近亿元。而如今,日人流量却不足千人。
  探讨中英街这前前后后、冷冷热热的变化,街道管理办的廖伟强主任说:用“突飞猛进”、“巨大变化”这些词,形容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绝不为过。
  但中英街其实并没有冷。
  去年,深圳市已将中英街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观光、旅游、商贸并举,还对中英街的历史、人物、古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勘核,在大量收集文物的基础上,新建了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来购物的少了,来参观旅游的人却大大增加。今年暑假期间,从湖北来深圳的老杨一家三代五口,他们行程的重要活动就是参观中英街。据博物馆的黄小姐介绍:开馆一年来,已接待了近8万人次。
  中英街,冷了购物潮,热了爱国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