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武汉:构筑光谷 浇铸希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7
第3版(电脑·网络·通信)
专栏:本期聚焦

  武汉:构筑光谷 浇铸希望
  本报记者 杨明方
  编者按:今年,“光谷”这个多少带点“洋”味儿的概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广州、武汉、长春先后明确提出了建设“光谷”的构想,上海、福州、重庆等地也在规划着自己的光电子产业。“光谷”为什么这么“热”?中国有没有条件建设“光谷”?带着这些问号,本报记者近日在武汉进行了专题采访。今后,我们还将陆续报道其他一些地方建设“光谷”的情况,及时向读者朋友传递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最新信息。
  随着互联网大踏步走进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全球信息共享开始成为可能。然而,眼下人们普遍感到上网速度慢、视频效果差、手机上网难……所有这些,都是因为信息传输“瓶颈”的制约。专家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经历了电子学的发展阶段,将迎来光电子技术的飞跃发展。只有依靠光电子技术,大容量信息的快速传输和转换等难题才能迎刃而解。
  曙光就在眼前。前不久,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光通信专家余少华博士提出了一项能大大简化这种信息转化过程的
  IPoverSDH(互联网与光纤网适配技术)标准,使“光互联网”变为现实。今年3月,该标准被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批准为国际电联标准。今年4月,信息产业部就此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这是我国在国际通信标准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表明我国互联网技术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顺应大势:世界各国兴起光电子浪潮
  当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门槛的时候,世界各国高新技术竞争的焦点从微电子产业转向光电子信息产业。目前,作为信息和能量载体的光电子,在信息的光显示、光存储和激光上,已经形成了新兴的光电子工业。科学家预言:包括信息光电子(如光通信)、能量光电子(如激光)、娱乐光电子(如VCD)在内的光电子产业,将在10年内形成5万亿美元的产值。
  为了在竞争中占据制高点,赢得主动权,西方发达国家加紧策划实施光电子产业发展计划。继美国以亚利桑那大学为中心的图森布地区成为全球关注的第一个“光谷”之后,法国、英国、德国、日本也相继启动了关于“光”的计划——法国在阿尔卡特研究中心内建立光电子学研究开发中心,简称“光电谷”;英国在实施“阿维尔计划”;日本在实施“激光研究五年计划”;德国则在实施“激光2000”国家发展计划。
  面对国内外高新技术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我国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应不失时机地发展我国的光电子信息产业。199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黄德修教授提出了迅速壮大武汉光电子信息产业、建成“中国光谷”的构想。2000年3月,许其贞等12位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大力发展光电子产业,在汉建设‘中国光谷’”的提案。
  今年5月7日,周济、李德仁、赵梓森等26名“两院”院士和专家前往武汉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光谷”建设出谋划策,并联名向国家建议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
  机不可失:武汉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专家们的热情建议来自他们科学的理性分析。专家们看到,武汉地区在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上具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
  武汉是我国光通信的发源地。1982年,武汉邮科院拉出了我国第一条光纤通信线路。1994年,国家计委批准在这里设立国家光纤通信工程研究中心,1999年又设立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同处东湖高新区的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其光缆产销量多年来一直雄踞全国第一。武汉邮科院院长朱家新说,我国在光通信领域与国外的差距最多一年,武汉则集中了自主知识产权光通信三大核心技术:光通信系统、光纤技术、光电子技术,这种优势在全国独一无二。
  武汉占据我国激光技术制高点。80年代初,华中科技大学建成我国第一个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90年代初又由国家计委批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激光加工工程研究中心,十几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1项、国家“863计划”10项。今年6月,以“华工激光”为主体的华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上市后表现惊人,被誉为今年最“牛”的科技股。华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马新强说,这与其说是股民看好“华工科技”在激光等领域的强大实力,不如说是人们看好光电子信息时代的美好未来。最近,华工科技刚刚完成对从事高速无线互联网技术研发的汉网公司的收购,开始向市场极为广阔的“光互联网”领域迈进。
  目前,武汉地区聚集着23所大学,56家科研院所;拥有42名两院院士,其中10名是光电子信息技术的学科带头人;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0万余人,其中近1/3从事光电子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截至1999年底,在东湖高新区科技工业园约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共有电子信息产业研发、生产企业143家,其中信息光电子企业59家,能量光电子企业12家,软件企业72家。面对如此优越的科研和产业基础条件,难怪中科院资深院士干福熹会感叹:“不少地方都要建‘光谷’,但客观地讲,还是武汉的基础条件更好一些。”
  政府重视: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武汉
  政协委员的提案,专家学者的建议,引起湖北省委、省政府,武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认为专家们提出在武汉建设“中国光谷”真正体现了湖北的优势和特点,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举全省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推动“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
  今年5月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主持召开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筹建)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表示,要把“武汉·中国光谷”的建设作为湖北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实现“中部崛起”奋斗目标的突破口,并宣布组建由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为组长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领导小组。5月9日,武汉市市长王守海在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市长论坛”发表演讲,向国内外与会者宣布建设“武汉·中国光谷”。未来5年时间内,从东湖之滨的珞珈山起,沿南望山、喻家山到凌架山,跨东湖、南湖、汤逊湖,这片50平方公里的领域将形成一条光电子信息产业带,年产值要达到1000亿元,大体相当于再造一个武汉。
  武汉建设“光谷”的消息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5月13日,美国硅谷科技商务考察团一行20人来汉考察,12小时内就与武汉企业达成了16个光电子合作意向,目前还有一批项目在洽谈中。7月初,“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与资本市场论坛”在武汉举行,会场内外的气氛像武汉的天气一样火热。中国银行向“武汉·中国光谷”意向性授信人民币60亿元、外币2亿美元;中国建设银行与“光谷”办公室签署总额为80亿元人民币的合作协议;中国光大银行武汉分行与“光谷”办签署总额为20亿元的合作框架协议……短短两天时间,“光谷”办与许多机构达成14项投融资协议,共涉及金额200多亿元人民币。有识之士高兴地说,有了政府的重视和资本的支撑,“光谷”就不会是空中楼阁。
  专家建言:制度的创新比什么都重要
6月30日至7月2日,以朱高峰副院长为首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考察团一行15人从祖国四面八方赶到武汉,冒着高温酷暑,对“武汉·中国光谷”进行了为期3天的考察、调研和咨询活动。院士们边看、边听、边议,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光谷”建设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对“光谷”发展规划作出了求实的判断。
  许多专家指出,在建设“光谷”这项与西方发达国家赛跑的竞争中,武汉不要局限于现有条件能做什么,而应着眼于创造条件要做什么。兵器工业总公司昆明物理研究所苏君红院士说,由谁来承担高科技带来的高风险,是目前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没有发达的风险投资,就没有美国的硅谷。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武汉·中国光谷”必须引入风险投资机制。
  信息产业部电信科技研究院邬贺铨院士说,体制创新绝不是一句空话,武汉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就不及广州和上海,以致许多人才都被挖走了。这就需要政府营造良好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在考察了武汉邮科院之后,院士们对该院改制后在收入分配制度上的改革予以支持。武邮院让优秀研究人员年收入达20万元,并实行职工持股权和期股权的做法,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起到了显著作用。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范滇元院士认为,要注意人才争夺战略,除了重视技术人才,还要重视经营管理人才。在当前,人才资源比资金更重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