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科研合作 造福两国———记李鹏参观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8
第6版(国际)
专栏:通讯

  科研合作 造福两国
  ——记李鹏参观新西伯利亚科学城
  本报记者 孙东民 于宏建
  新西伯利亚,是一座只有100多年历史的城市,然而,这里的“一冷一热”却使这座城市名扬世界。说到冷,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冰寒透骨的西伯利亚寒流;说到热,是因为这里有座誉满天下的科学城。科学城是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通称,始建于1957年,离市区约25公里。参观科学城,是李鹏委员长在新西伯利亚的重要日程。
  16日上午10时,李鹏委员长一行首先来到“学者之家”,受到在这里等候的科学城行政长官、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院长多布列佐夫以及科研人员的热情欢迎。
  “学者之家”是一幢两层楼的灰色建筑。楼前院落里的旗杆上飘扬着中俄两国国旗,一条欢迎横幅上用中文写着:“尊敬的李鹏委员长和朱琳女士,科学城欢迎您们”。走进楼内,见楼内有院,院中有树,楼内廊道墙壁上挂着著名人士来访的照片,江泽民主席访问科学城时的照片就悬挂其中。1998年,江泽民主席曾专程来此参观,并发表了著名的演讲,阐明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表明了中国重视加强与国际科技教育界交流与合作的政策。
  在一幅巨大的地形图前,多布列佐夫向李鹏介绍了科学城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对外科技交流等方面的情况。科学城拥有60个研究所、3万多名工作人员,在数学、物理、生物、化学等基础科学领域以及能源综合利用、环保、核技术等应用领域的研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李鹏在听取介绍时,不时提出一些问题,有时还用俄语说出地图上的一些地名。多布列佐夫还对李鹏说,“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已经与中国许多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无论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看,还是从经济发展的水平来衡量,中国都将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最重要的伙伴。”据了解,这里的核物理所、催化所等科研所与中国有关科研部门的合作已取得积极成果。
  李鹏向俄方科学家介绍了中国的科技发展及改革情况。李鹏指出:“中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赶上世界潮流,中国在信息工业和生物工程领域加大了科研力度。目前中国也着手对科研体制进行改革,其主要方向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研究、生产、销售一体化;中国也对科技发展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政府提出的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为了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李鹏对科技发展的分析和见解赢得了热烈掌声。
  随后,在主人的陪同下,李鹏一行又参观了记载科学城发展历程的展览中心,之后参观了理论应用力学研究所。据介绍,这里的“静力试验”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领域被广泛应用。
  在参观即将结束时,多布列佐夫对李鹏说:“您今天介绍的中国科技发展的经验对我们非常重要,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李鹏微笑着回答说:“应该互相学习,因为你们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李鹏和多布列佐夫的话,展现了中俄两国在科技领域友好合作的美好前景。
  (本报新西伯利亚9月16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