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坐等优惠,不是个事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8
第9版(经济周刊)
专栏:下乡手记

  坐等优惠,
  不是个事儿
  “你从北京来,对西部大开发,最近听没听说有新的优惠政策出台?”在西部采访,常有干部向记者打听。不时还会听到这样的抱怨:西部大开发,雷声大雨点小,中央给的优惠政策太少……
  西部大开发关系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西部干群希望上级多给些优惠,使大开发启动得快一点,这种愿望无可厚非。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人对优惠政策的期望值过高,甚至以为只要中央一给优惠,西部面貌立马就会改变。
  事实是这样吗?前些时记者在西北某县采访,县领导介绍的有关全县乡镇企业的发展状况,听了让人心寒:一个20多万人口的县,只有寥寥几家企业,除了一个水泥厂和一个塑料袋编织厂规模稍大外,其他企业都停留在家庭作坊形态。再回头看看东部地区的乡镇企业:通过多年的企业整合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无论企业的规模还是产品的科技含量,均非西部可比。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形态不再是分割的一个个单元,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供求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短缺经济”不复存在,许多产品已经过剩。卖方市场条件下,你的产品尽管糙一点,但独此一家,别无分店,不买你的买谁的?这时候,一般来讲,有投入,就有效益;而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有投入,未必就有效益。道理很简单,顾客有了挑选的余地,你的产品做不到价廉物美,就没人愿买。任什么样的优惠政策,都不可能改变这种供求关系。
  所以,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现实: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优惠政策的实际效应已经大大递减。从国家产业布局来看,不可能用优惠政策支持粗放式发展,再就经济合作而论,寄希望于东部无偿支援西部,也是不现实的。前不久,浙江省一位企业家随省经贸代表团考察了西北某省后,这样对我说:“不少地市都希望我们能无偿给些资金,或是帮助建个项目。东西合作,如果变成扶贫性质,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合作,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只有互惠互利,合作才能长久。”
  与东部相比,西部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那么,互惠互利,西部能给东部什么呢?
  前些时,采访甘肃省长宋照肃,宋省长开了一个“药方”,他说:“尽管我们和东部相比,有很多不足,但我们可以通过培植市场主体的方式来弥补不足。譬如,甘肃把西部开发的着力点放在城镇建设上,努力造‘市’,充分发挥城镇作为配置资源平台的作用;另一方面扩大开放力度:开放资源市场,开放资本市场,开放基础设施市场……总之,开放一切可以开放的领域。通过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全方位的开放政策,换来资金、技术、项目……换来西部需要的一切。”
  确实,与其坐等优惠政策,还不如扎扎实实干起来。甘肃的做法,不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