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安全隐患隐在何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8
第12版(企业界)
专栏:头条竞赛

  国务院组织的七路安全生产督查组回到北京,督查的结果令人忧心忡忡,一些地方的安全生产状况着实“叫人直冒冷汗”——
  安全隐患隐在何处
  本报记者 白天亮
  接受记者采访时,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局的杨富副局长刚从地方检查回来。说起目前的安全生产状况,他用了这么一句话来概括,“叫人直冒冷汗”。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哈尔滨和沈阳,城市的大部分燃气管线还是日伪时期建的,管线老化程度严重,燃气泄漏、管线断裂发生过好几次,虽然每一次都及时得到修复,损失也不太大,但稍微懂行的人就知道,如此脆弱的燃气管线极易引起大事故。照理说,发现了问题就该赶快解决,可难处也在这里:要对这些管线全面进行改造没有上亿元的资金是下不来的,一个城市拿出这笔钱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
  在国务院安全生产督查组中,不少人有着与杨一样的感受。
  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地连续发生数起重大伤亡事故,国家下发了若干文件,对安全生产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并成立了由国家经贸委牵头的国务院安全生产督查组深入各地,了解落实情况。从督查的结果看,各地的确做了大量的工作。仅以烟花爆竹为例,到7月份,全国共检查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8万多家,发现隐患3万多起,督促整改1.2万起,就事故发生的起数而言,与去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不过,检查归来,成员们却个个都不觉得轻松,在他们看来,当前安全生产工作虽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仍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对近期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分析显示,绝大多数属于责任事故,主要是违章指挥、违章作业、疏于管理、监督不力造成的,但很多地方和企业的领导却仍然认识不到这一点,重生产轻安全、重效益轻安全的现象特别普遍。去湖北检查的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湖北分析了12家企业管理层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自今年3月以来,这12家企业共召开党委会议69次,其中只有17次提到过安全,作为会议议题研究的一次也没有,共召开行政办公会议113次,其中也只有34次提到过安全,专门研究的企业仅一家。这些企业中有煤气罐瓶厂、有石化公司、有炸药厂,都是极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企业。安全生产领导不重视,隐患怎么可能得到彻底清除?
  国有老企业安全生产条件欠账多、投入不足的问题也特别突出。据了解,这类企业设施设备老化陈旧,但因资金紧张,无力更新改造,对一些亟待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虽有改造方案却难以实施。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就面临这样的难题。集团的企业大部分是在“三线”时期建厂,在安全生产方面,可以说是“先天不足”,而且许多企业的厂龄已有三四十年,虽有过一些改造,但大量的危房、危险管线等一直没能根治。企业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些安全隐患,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首先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改造,即使有了点钱也得掂量一下,企业的效益不好,是先顾生产还是先管安全?
  根据统计,去年以来发生的安全事故中,较多的是乡镇、私营、“三来一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约占事故总数的80%。而这些企业恰恰是安全生产管理上的薄弱点。在广东省东莞“裕园”工业园区制鞋厂,涂料车间的工人不仅不知其所接触的化工原料的名称、理化性质,甚至连哪些是有害物质都不知道,没有采取一点劳动防护措施,更不懂得如何防止发生重大事故。事实上,有许多中小企业像这家企业一样,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另一方面,这类企业也是红头文件难以到达的地方。据了解,我国现有的关于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大部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而今安全生产的执法主体及其调整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企业改制、下放、脱钩,原有的一些部门规章失去了应有的作用,红头文件到达的范围有限,大量非公有制企业成为监督的空白点。此外,由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缺少法律依据,少数外商投资企业拒绝监督检查,而地方政府怕影响外商投资,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
  发现隐患是消除隐患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安全生产大检查的结果虽然不容乐观,但找到了问题并督促整改,总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如这一次出动上万人、历时3个月的检查总不可能时时搞,人们总在担心,大检查究竟能不能引起企业的重视并从而加强日常的安全管理,检查过后这些隐患会不会仍然隐在那里得不到解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