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凝聚战胜贫困的心气——从“茅草屋改造工程”看广西的扶贫攻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8
第2版(经济)
专栏:

  凝聚战胜贫困的心气
  ——从“茅草屋改造工程”看广西的扶贫攻坚
  本报记者 高云才
  西部开发热潮正涌,中国百名记者西部纪行采访团不久前到达广西。虽然,今日之广西已非昔日之广西,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仍有160多万贫困人口蛰伏在大山的山坳里……
  我们在广西边远山区采访时,听到老百姓念叨“茅草屋改造工程”,使很多祖祖辈辈住在低矮潮湿茅草房里的群众搬进了簇新的瓦房。
  记者来的时候,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正在乡下走访农户,因为道路崎岖不平,赶了4个多小时才回南宁。问起“茅草屋改造工程”,曹书记打开了话匣子。
  广西81个县市中共有49个贫困县。这些贫困县人口达到1570多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4%。“贫困面大,是广西的基本区情。因此,解决贫困问题,是广西历届党委和政府的心病。”
  1998年,曹书记在百色、河池等贫困地区调研。他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住在大石山中的瑶族、苗族、壮族等贫困农户家中,见到贫困地区百姓住的茅草房六面通风——由于是棚屋,除了四周通风之外,房顶和房底都通着风。一到雨天,滴滴答答,屋漏偏逢连阴雨,遭罪呀!曹书记心情沉重。他问站在身边的自治区扶贫办主任:能否拿出一部分资金,在全区的贫困地区搞一场“茅草屋改造大会战”,解决老百姓居住条件恶劣的问题……
  这一年的下半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领导小组扶贫办公室精心策划,采取区政府拿一点、地方政府拿一点、百姓自己拿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在全区轰轰烈烈地打了一场“茅草屋改造大会战”。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全区6万多少数民族贫困户共30多万人口住进了新建的砖瓦房……少数民族群众敲锣打鼓,给各级扶贫办送来了锦旗,表达他们对政府的感激之情。如今,广西各族贫困群众已经基本上告别了他们世代栖息的茅草房。
  为什么要搞“茅草屋改造大会战”?就是要凝聚战胜贫困的心气,把这个会战当成下一轮扶贫工作冲锋的起点。
  曹书记说:“解决贫困户的茅草屋问题是当务之急,但要战胜贫困,还远远不够,还有大量的扶贫开发工作需要去做。”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通过救济、互助、专项扶贫资金投入、大规模项目实施推动扶贫开发等措施,为战胜贫困、改善贫困群众生活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从1978年到1999年底,广西农村未解决温饱的人口由2100多万人减少至169万人,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由69%降低到4%,其中异地安置25万人,49个贫困县农民人均收入由不足70元上升到1836元。“广西已经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要使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走出贫困,还要继续搞好开发扶贫、生态扶贫和教育扶贫。”曹书记说。
  近年来,广西贫困地区通路、通广播电视、办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大规模开展人畜饮水工程建设,解决了贫困人口生产生活的基本问题。到去年年底,全区修建村级公路1820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机动车、乡乡通等级公路。49个贫困县90%以上的村委会通电,85%的村委会通电话。1998年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共解决了390多万人口和250多万头牲畜饮水难问题。1999年结合农村电网改造抓好贫困村通电工程,通过扶贫资金扶持了606个村通了电。同时还通过异地扶贫搬迁、小额信贷扶贫、资源开发扶贫等措施,贫困地区的经济总量和贫困人口的收入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曹书记告诉记者,到今年年底,广西将可以较好地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但必须认识到,这些扶贫成绩的取得,只是初步的,而且也是不稳固的,稍有天灾人祸,很容易返贫。与贫困作斗争的任务仍很艰巨,决不可稍有懈怠。我们准备把扶贫重点转到生态扶贫和教育扶贫上来,再干它二三十年,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致富之路。
  过去的大石山中,粮食匮乏,草木难生,甚至飞鸟都能饿死。如今,我们驱车行驶在大石山中的盘山公路上,遥见农家新居忽隐忽现,炊烟欲直欲斜。陪同采访的一位百色地区副县长指着一处处新瓦房说,那儿,还有那儿,都是茅草屋大会战时建的新房。广西群众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跋涉,一步一个脚印,印得那么深,那么清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