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海关有个“黑匣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8
第2版(经济)
专栏:经济视点

  在大连海关关区内,合法经营的企业皆称通关便捷,走私分子却胆战心惊。原因是——
  海关有个“黑匣子”
  本报记者 赵志文
  众所周知,货物进出口均要经过海关实际查验。多年来,查验环节矛盾不少:查验方式人为因素多,查验规程、标准欠规范,个别关员利用查验放私。
  为此,大连海关从1998年开始在通关作业改革中实行管理信息化,将信息技术全面引入实际查验之中,从源头抓起,从机制入手,建立数据化风险管理系统(俗称“黑匣子”),着重解决了查不查、谁来查、怎么查的问题。
  查不查
  对通关货物查不查,历来是由现场查验人员个人说了算。实施信息化管理后,就由计算机说了算。计算机经过风险程序处理后,自动判断和确定查验目标。具体做法是:
  开发应用预定式风险布控数据库。该关将税则中7000多种税号的商品,按税率高低和走私偷逃税可能性大小进行分类辨别,建立50余项验放标准,明确界定何种货物在何种条件下必须查验,并将这些标准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参数即布控条件,只要申报的内容符合布控条件的,计算机则自动捕捉其作为查验目标。
  建立商品数据库。对经常进出本口岸的商品的箱载数量、重量、包装、价格等数据进行积累,使之成为计算机进行逻辑分析的参照数据,遇到不合逻辑的,计算机将其自动布控为查验目标。如,某公司申报出口“苹果汁”,但该货的包装、件数、每桶的重量均与数据库积累的出口许可证商品——蜂蜜的数据完全一致。经查验,箱内所装的商品并非“苹果汁”,而是蜂蜜。
  建立企业资信库。根据对企业进出口行为和海关查验结果的不间断的记录,计算机数据库自动生成企业的信誉值,据此确定不同的验放方式。如,某三资企业申报出口“建筑玩具”。而计算机显示,该企业曾有过逃证出口板材的不良记录。于是,海关对货物进行重点查验,经查实,箱内实货为197立方米的柞木板材,从而查获了这起逃证出口板材案。
  谁来查
  过去,海关查验人员的组成是由领导派班或自行选择。现在,采用电脑随机派班。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内外勾结、走私放私的可能性。电脑派班是根据程序设定,随机选择两名查验关员,对查验关员查验某票货物的时间进行准确记载,对查验关员的工作量进行统计,还将查验关员和报关单编号记录下来,便于日后核实有关情况。
  怎么查
  传统的现场查验工作,查验人员到现场均是自主确定查验方式,关员大多凭自己的经验或感观判断,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查验结果往往是在报关单上批注一笔“单货相符”,现场查验流于形式,查验结果也不能进行积累和再利用。信息管理后,查验人员必须按照计算机规定的查验规程、查验标准执行查验。不准各行其是。电脑指令“彻底查验”的,必须对货物逐一开拆清点,并做出详细、规范的查验记录,不能只做抽验或外形查验。对有具体特殊查验要求的,必须认真落实,否则,将严肃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每次查验的结果均要及时充实到商品数据库中。而电脑的各种指令,是由计算机各种数据库监控条件和逻辑判断所生成的。某公司申报出口铅笔,500纸箱144万枝。按传统的查验方式,很可能数数纸箱的件数,看看是否是铅笔,也就放行了。而现在电脑指令,查验数量要素必须清点最小包装内的具体数量。查验关员按此要求清点,发现铅笔总数为288万枝,比申报数量多出一倍!从而查获了这起伪报数量逃证出口的案件。
  “黑匣子”使大连关区依法行政水平得到有效保证和明显提高,使海关的查验权力得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大大提高了海关监管效能,加强了查验目标的针对性,方便了绝大多数的合法企业,查获案件的准确性和力度大大加强。据统计,自1998年7月至今,大连海关所属大窑湾海关在“黑匣子”的“引导”下,查获走私违法案件75起,案值1960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