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当好人防“侦察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0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我与人防征文

  当好人防“侦察兵”
  马恩山
  我国的人民防空建设已走过50年光辉历程。人防工程从50年代的山洞、地道,发展到今天遍布各地的“城市窗口工程”,显示了人防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业绩。而我在这千军万马之中曾起到过“侦察兵”的作用。1962年,我发现国外民防工程正开始更新换代,便着手收集和研究国外民防工程技术资料,并有重点地翻译和编写研究报告,向人防系统介绍国外动态和研究成果。70年代后期,国外民防工程又出现“面向社会开放”的苗头,到80年代中期,国外已大量出版新一代“平战两用”工程的新设计思想、方法和技术。结合我国实际,我从中选择了一部分研究成果陆续向国内介绍,例如:平战结合工程的临战转换技术、防护工程最佳抗力的确定方法、城市核毁伤分析、人防工程布局的效费分析等等。这些合理的思想和方法,对我国人防系统制定标准、规范,改进设计方法都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为了全面系统地“引进”国外民防建设的技术、经验和成果,我又同一批有较高造诣的同志合作,按不同国家、不同专题、不同年代、不同系列收集、分析、研究、编写和出版国外民防资料,这项工作至今不辍。
  1986年,“厦门会议”提出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问题。为适应这一形势,我重点收集各国“相结合”的典型工程实例和这方面的先进技术,编写了一份《国外民防工程发展现状与趋势》的研究报告,在“厦门会议”上得到肯定之后,在许多城市得到宣传和推广。通过这些学术活动,真正把国外的先进经验融合到我国的新建人防工程中去。令人兴奋的是,我国人防系统的广大科技人员发挥聪明才智,不仅吸收、消化了国外经验,还很快创建了一批自己崭新的人防工程,并且在战备、经济、社会“三个效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回首往事,我感到欣慰,也很留恋。那时的工作方式非常简单,要介绍国外状况,必须直接拿国外书刊上的照片给大家看。后来有了幻灯机配合,还算先进了一些。尽管当时我的表达方式和手段都很笨拙,但许多专家学者经常鼓励我,并耐心地同我切磋,给我以指导、帮助,使我收集和研究国外资料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现在我已年近古稀,但我当以“老骥伏枥”自励自勉,退休不退岗,在有生之年发挥余热,为我国人民防空事业再作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