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我国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1
第1版(要闻)
专栏:辉煌“九五”

  我国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本报讯 记者夏珺报道:粮食连年丰收,鱼、肉、蛋、奶、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一年四季供应充足,农民的衣食住行状况渐渐改善……这一切都是“九五”期间,党和政府始终把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放在国民经济首位的结果。
  “九五”期间,党和政府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逐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前4年的执行情况看,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农产品供求状况根本改善,农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农村非农产业不断发展,农民收入有所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九五”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尽管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仍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按可比价格计算,“九五”前4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3%,与“八五”期间年均增长4.2%基本持平,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连年获得较好收成。粮食产量,1995年为46662万吨,1998年达到51230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提前实现了“九五”计划目标;棉花生产受市场需求制约,一直呈稳中有降之势。主要农产品中,粮、油、糖、肉类、水产品的年均产量分别比“八五”期间提高12.4%、25.7%、11.7%、32.6%和98.4%。现在,我国粮食、棉花、油菜籽、烟叶、肉类、蛋类、水产品、蔬菜产量均稳居世界首位。
  “九五”以来,我国农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八五”末期1995年的73.4%下降到1999年的72.4%,而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扩大;草食家畜和家禽的比重继续上升,猪肉的比重下降;农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58.4%下降到1999年的57.5%,林牧渔业的比重则由41.6%上升到42.5%。
  乡镇企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九五”期间尽管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重要时期,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1999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253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九五”前4年年均增长12%以上,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同时,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交货值已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3左右。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包括农村集镇在内,全国小城镇总数已达4.5万个,小城镇常住人口超过1.6亿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