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需要政府这只“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1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经济观察

  对于靠“不管经济”起家的非公有制经济,政府该不该抓?抓什么?如何抓?沧州市的作法是:宏观上指导,微观上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
  需要政府这只“手”
  本报记者 何伟
  河北沧州,曾是历史上发配《水浒》英雄林冲的荒凉之处,而今已成为异军突起的非公有制经济龙腾虎跃之地。河间的电缆、孟村的弯头管件、沧县的电子工业、东光的包装机械……记者一路看一路问,沧州半数以上的县市非公有制经济何以迅速占据“半壁江山”?
  放开、放活、放胆、放手——不限制就是支持
  沧州辖4市10县2区,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基础条件差,国有企业底子薄。经济要振兴,财政要增收,人民要富裕,最现实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市委副书记王光星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目前已是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今后,全市经济发展能否快一些,与这块“蛋糕”能否继续做大很有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些有经济头脑的农民不安于贫困,纷纷搞起了工副业。市委、市政府尊重群众的愿望和选择,明确提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要放开、放活、放胆、放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发展比例、不限经营规模、不限经营方式、(在国家政策范围内)不限经营范围的五不限制原则。
  孟村回族自治县的农民正是在这“五不限”的天地中干起了“弯头”这个行当,“一台切割机,一把电气焊,一天能挣几十元”。以个体私营为主的弯头业在全县悄然兴起并蔓延开来。
  青县的锦斋枣制品有限公司依托当地丰富的枣资源,成功研制出了乌龙戏珠枣茶,行销全国各地,并迅速发展成年产值3819万元,利税1075万元的知名企业。
  短短的几年时间,全市形成以铸造、电线电缆、弯头管件、塑料制品、建材为主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铺天盖地之势。
  指导要有效,服务要有力——需要政府这只“手”
  实际上,沧州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过程中,认识上曾出现过反复,工作中也产生过动摇。一些人心中对姓“社”姓“资”的问题仍心有余悸。还有一些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自发经济”,不必操心分神。
  当沧州一名私营企业家舍近求远,将企业迁往投资环境优越的邻市,当几年前搞的红红火火的乌龙戏珠枣茶从巅峰跌入了低谷后,市领导再也坐不住了。
  沧州的决策者们意识到,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暴露出非公有制企业的薄弱环节和先天不足,仅靠其自身已经无法解决碰到的难题,需要政府这只“手”为他们优化环境、保驾护航、提高素质。
  政府部门从旁观到自觉参与的转变,拉开了沧州非公有制经济“二次创业”的帷幕。说起这,孟村回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的体会最深。实际上,内陆小县孟村能成为闻名全国的“弯头之乡”,每一步都凝聚着政府的心血:
  政府投资5000万完成了纵贯全县南北的公路、万门程控电话、11万伏变电站增容工程;投资2亿元建起十几个弯头管件市场;帮助5个企业争取到ISO9002国际质量标准认证;同国家劳动部压力容器检测中心共同投资,在孟村建立弯头管件检测站,形成了集科研、信息、技术服务和培训为一体的基地。
  到去年底,全县个体及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1.1万家,上缴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的80%,成为全县经济的主要支柱。
  孟村不过是一个缩影。实践证明:在沧州,哪个地方政府的指导有效,协调有力,哪个地方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快,后劲就足。
  “到位”不“越位”——关键是营造好“生态”环境
  为使非公有制经济这棵树苗茁壮成长,沧州市委、市政府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局。其职责不是“包办代替”,而是“浇水、锄草、培土”,营造一个适宜生长的环境。用他们的话讲,就是“引、养、保、激”四个字。
  “引”就是引导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特色产业。孟村县扶持能人马明达,引导他投资建成宏达清真肉类有限公司,每年可对2万头牛进行精细加工。目前,孟村全县牛饲养量已达7.7万头。
  “养”就是确定合理的税费政策,放水养鱼,减免税费,涵养税源。
  “保”就是坚决治理“三乱”,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市里成立了保护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权益的机构,纪检、监察部门对300个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定期开展个体私营企业评议政府职能部门活动。
  “激”就是对个体私营大户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奖励,政治上树形象,社会上给地位。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表彰一批先进典型,颁发“保护卡”,把各项鼓励政策落到实处。
  据匡算,到1999年底,全市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1万家,从业人员75万人。今年上半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总产值438亿元,占全市的67%;上缴税金4.38亿元,占财政收入的58%,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沧州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