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鲁花与农民一起成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1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鲁花与农民一起成长
  本报记者 张毅
  一夜秋风吹散了两个月来的暑气。莱阳鲁花浓香花生油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里的几盆绿色植物,在朝阳映射下,显得格外精神。总经理孙孟全爽朗地寒暄,爽朗地谈话。他告诉记者,近来鲁花双喜临门,一是农业银行刚批准了他们1亿元的贷款,二是前一天的董事会对公司的营销形势拍案叫好,决定新增投资1亿元。“有了这两个亿,鲁花又能再上一个大台阶了!”这位胶东大汉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一鲁花是一个年轻的企业。1986年,它还只是个小油坊。尽管当时的生意不错,可是领头人孙孟全总在琢磨,那花生油就不能再亮一些?再香一些?主动的、强烈的质量意识成为鲁花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基因。
  想到做到,孙孟全北上京城、南下广州,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中国粮油总公司、中科院食品研究所,都留下了他匆匆的足迹。请专家,聘能人,公司投入了上百万元的试验经费。反复论证,反复试验,整整6年时间,晶莹剔透、香味纯正的花生油终于从榨油机里流淌出来。1992年,山东省商检局的检验报告表明:鲁花牌花生油无论在色泽、透明度、气味及内在质量上,已达到和超过世界名牌产品的各项指标。1996年,鲁花花生油又顺利通过了ISO质量认证。
  花香蝶自来。新加坡的一家公司看上了鲁花,双方成立了合资公司。于是,“鲁花”飘洋过海,销售局面打开了,花生油产量节节攀升:1994年3258吨,1996年5513吨,1998年11280吨,1999年24024吨。今年的形势更是让鲁花的员工高兴,采访期间,记者见到从武汉、石家庄等地来的客户在厂里等着取货。据介绍,工厂开足马力生产,与客户需求至少还差5000吨。
  供不应求自然是好事,不过,这也迫使鲁花必须考虑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1999年,鲁花租赁了莱阳市植物油厂,2000年,又兼并了莱阳市毛纺厂的苎麻工程车间,公司的生产规模由3.5万吨到5万吨又马上达到10万吨,急剧膨胀。不仅鲁花发展了,那些亏损资产盘活了,银行又能收利息了,不少下岗工人又有饭碗了,皆大欢喜。市场推着鲁花越滚越大。
  二在莱阳淳于镇东王泉庄王福昌夫妇家里,记者看见了鲁花和他家签订的种植合同,合同把鲁花的前期投入和后期收购保证写得清清楚楚。王福昌是当地人所说的花生大户,夫妻俩种了20多亩花生地。王福昌说,这几年有了鲁花,他们种花生心里踏实多了。
  姜疃镇佐村的宫守雷算了一笔账,他通过和鲁花签订种花生的合同,每年净收入8000元左右,而且,两个尚未出嫁的女儿也都在鲁花上班,每月15日会稳稳地交一笔工资给家里做“公积金”。鲁花与农户签合同是花了大力气的。每年,鲁花在农民种花生前按每亩180元的风险金交给农户,这一笔投入达4600多万元。以鲁花现在5万吨的年产量计算,在一年5亿元的销售额中,合同金就占了将近1/5,鲁花的压力可想而知。
  合同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同时也保护了鲁花的利益,对于吞吐量这么大的一个花生油企业来说,如果没有稳定可靠的原料来源,角逐市场便没有保障。
  鲁花的“胃口”越来越大,仅靠周边的花生是不够吃的了,现在,还要从河南等地采购花生。近期,鲁花10万吨生产规模全部实现后,可辐射花生种植面积60万亩。农业结构调整怎么调?有了鲁花这样的“龙头”企业,水到渠成。鲁花是在土坷垃里长大的,鲁花和这里的农民一起成长。
  短短14年,鲁花出落得相当可以了。目前公司在北京、广州、武汉等16个城市设立了分公司。199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亿元,产品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市场竞争是无情的,它不允许丝毫的懈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经理孙孟全总是这样警戒自己和员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