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今年沈阳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干旱,面对旱情,沈阳人奋起抗灾——寻找应对大旱之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2
第2版(经济)
专栏:

  今年沈阳经历了百年不遇的干旱,面对旱情,沈阳人奋起抗灾——
  寻找应对大旱之策
  韩靖
  向大气要水资源
  向大气开发水资源,这是今年在抗旱过程中,沈阳使用的缓解大旱的办法。5月中旬以后,沈阳的旱情发展迅猛,一份份告急报告飞向市委、市政府。
  不能让旱情再继续蔓延下去,要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能救一棵是一棵,能保一亩是一亩。市委、市政府果断决定:租飞机搞增雨。
  人工增雨,要求大气中要有云有风,云层厚度在4000米以上,飞行高度在12000米以上,而且具备有连续不断的水云供应条件。
  6月24日,一份报告显示,大气各项指标达到飞机增雨指数。装有碘化银等化学物质的飞机冲天而起,钻进云层。5小时后,飞机喷洒的增雨化学剂与大气层中的冷空气相遇,天空落下雨滴。
  从6月24日至7月17日,6次人工增雨,明显使旱情缓解。
  这一措施的实施,保住了几百万亩良田,也为以后抗旱找到了一条出路。
  一片森林好比一座水库
  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分为自然和人为原因两种。森林砍伐、盲目垦荒、过量放牧、土地的不合理使用,以及由于工业化引起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其它微量气体浓度的增加等,都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人为原因。据研究:像沈阳这样的大都市,有林面积应达到600万亩,森林覆盖率应达到25%—30%,而沈阳经过多年努力,仅为13%。
  康平、法库两县位于内蒙古科尔沁沙漠南缘,是风沙重灾区。让人震惊的是,一场八级大风后,康平县小城子乡杨家窝堡风口处的沙地在24小时内竟向南推进了12米,沙丘正以每年前行30米至100米的速度逼近沈阳城。
  严重的旱涝灾情,再一次提醒人们:再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各级领导要转变观念,长远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林业纳入沈阳城市基本建设项目当中。
  一片森林,就是一座小水库。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这一点。法库县政府已提出在5年之内退耕还林50万亩。康平县提出在3年之内退耕还林30万亩。市林业局已做出规划,大力加快造林绿化步伐,以每年造林20万亩的速度推进绿化进程。
  亟待推广抗旱技术
  同样的大旱,同样的区域,却有不同的风景线。康平、法库两县旱情最重,可是在这两个县却各有一块绿洲。这便是保护地日光温室生产。在严重的干旱面前,这40万亩保护地经受了考验。实践使农民认识到保护地生产是绿色农业的希望,他们纷纷表示,明年多搞保护地生产,增强农业自身抗旱能力。
  改变灌溉方式已引起重视。下一步市里将集中财力,采取多元投入的方式,加大节水农业发展的步伐。到2002年,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将达到50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50%。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