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患了胆结石咋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2
第10版(健康时空)
专栏:大夫信箱

 患了胆结石咋办
作者简介:
张禹,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医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从事肝胆和消化内科工作40余年,被聘为“国际肝病研究协作交流中心”学术委员和《中国新消化病学》杂志等四家刊物编委、特约编审或顾问。主、合编《临床肝胆病学》、《实用老年消化系疾病》等大型专业书籍12部;在《中华内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等29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22篇,并在多种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科普文章。编辑同志:
最近我们单位健康体检,B超检查发现10多位同事患胆结石。请问,胆结石为何如此多?患了此病该如何治疗?    河北读者 李沛读者:
近年来,胆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胆结石的形成是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高致不断析出和堆积的结果),据调查,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高达7%。患了胆结石到底怎样治好,医学界有三种意见:
内科治疗。持此种意见的理由是胆囊切除后改变了胆汁的排泄途径,胆汁通过总胆管直接排入肠道(而非先在胆囊内储存,进食时再由胆囊排入肠道),由于胆汁长期持续地刺激肠道,从而可诱发结肠癌(胆汁中的次级胆汁酸有致癌或协同致癌作用);同理,胆汁排泄异常也会影响消化功能。上述情况,有的地区(主要是欧美国家)有过病例报告,但在我国无大宗病例统计资料证实。
  外科治疗。关于胆囊切除与结肠癌的发生和消化功能障碍关系密切的问题,有人持反对意见,如有文献报告,对14733例胆囊切除患者随访11—14年,并未发现结肠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我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黄志强院士指出:一个长有结石的胆囊,往往已失去了它的储存、浓缩和排泄胆汁的功能,保存一个有病的胆囊就相当保存一个病灶,实际上胆囊切除前,相当多情况是胆汁已直接经总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因此,在胆囊切除前后胆汁的流向是一样的。而且很有趣的是,人的神经系统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胆囊切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节,肝细胞会在餐后人体需要胆汁时,增加胆汁分泌。因此,切除胆囊后不会影响消化功能。由上所述可知,切除胆囊后可诱发结肠癌和消化功能障碍,并未得到学者们的共识和确认。
  另外,值得强调指出的是,胆结石如长期内科保守治疗,可发生许多严重并发症,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一组资料统计,对胆囊结石100例做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肝炎82例,肝硬化4例,梗塞性黄疸5例,肝癌1例,肝结核2例,脂肪肝3例,正常肝仅3例。我院曾对确诊胆囊结石进行手术的30例患者的肝组织做了光镜和电镜检查,结果100%有程度不同的病理改变,有的已形成早期肝硬化。临床实践证实,胆囊结石常并发急性胆囊炎,严重者能发生胆囊积脓、坏死和穿孔,可危及生命。从胆囊脱出的继发胆管结石或生长在胆管的原发胆管结石,如阻塞胆管还可发生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此并发症的死亡率高达50%。82%—95%的胆囊癌患者,同时有胆囊结石存在;而在患胆囊结石时,胆囊癌的发病率为1.3%—7%。由于胆结石的刺激还易并发急性胰腺炎和使胆囊良性息肉癌变,等等。
  总之,胆结石如长期内科保守治疗可说是后患无穷。因此,多数学者主张对胆结石施行手术(特别是腹腔镜摘除手术)应抱积极态度,即对确诊的胆结石(特别是体积直径大于3厘米或胆囊多发结石)患者,即使绞痛发作不频繁,甚至暂时未发作过(无终生不发作的胆结石),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应及早择期(选择身体情况最好的时期)手术。因为,目前采用的内科治疗方法,如中药排石、消炎利胆和一些偏方等,疗效一般都不太令人满意;体外碎石疗法并不十分安全,疗效也不太理想;口服溶石药物在短时间(2年)内很难将大的胆固醇结石消融。
  观察。有些胆结石无任何症状,故有人主张对这种结石不作处理,可采取观察或“警惕的等待态度”,一旦绞痛发作再行手术。这种做法存在着潜在危险,因胆结石长期拖延下去,不仅并发症多,特别是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脏器功能的生理性衰退和其他疾病的发生,还很可能失去手术机会,若被迫急症手术,则危险性必然增高。
  根据上述情况,权衡利弊,对胆结石的治疗还是及早择期手术好。 医生 张禹(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